平定有三宝:“锅谷筒垒墙墙不倒,地下煤炭完不了,黄瓜干往外跑。”这久负盛名的黄瓜干,就是由后沟村刘、李两家的祖先所创。

后沟村位于我县县城西4.5公里处的冠山脚下,交通方便,山水秀丽。黄瓜干的制作工艺就是后沟村人民传承了400多年的一项传统纯手工技艺。它是平定特殊地域条件下产生的反映平定民间饮食文化的产物。其形状简单古朴,适合各种烹调技法,无论是单独成菜还是做配料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它以色鲜、味香、质脆“三绝”而扬名,是平定的“三宝”之一,以康熙、乾隆都赐过名,敬贡皇宫而著称。

历史传说

早在明洪武年间,刘家的先祖刘祥和李家的先祖李道来相继从洪洞移民来到平定州,他们选准了平定县冠山脚下被燕王扫北毁坏的“万卷村”后的北山坡上。这里三面环山,山上树木茂密,河水四季长流,地域气候宜人,村前又有淤积厚土,山坡上有荒芜的梯田,非常适宜开垦生存,于是他们就决定在此定居,后改名为后沟村。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后代,除开垦山坡地种植谷类大秋作物外,还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打井发展种植蔬菜。

相传,有一天刘家、李家的孩子们拿着黄瓜在院里玩耍,把擦好的黄瓜丝扔得满院子都是,中午被红红的太阳暴晒后,就干缩在一起。第二天早上,当人们看到干萎了的黄瓜丝经夜里露水一渗,又鲜嫩起来,他们非常高兴,深受启发,这样就可以把吃不完的黄瓜晒干,备冬天和明年开春食用。其它蔬菜干出来效果很好,但是因黄瓜水分较大,效果不是很好。于是他们两家共同努力,经过了多次实验,最后终于用无烟煤火烤制出我们今天看到和吃到的黄瓜干。

随着移民的增多,后沟村的人口和土地也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明末清初时,后沟村的菜园就发展到大约三十亩左右,有刘家园近二十亩,李家和其它家的园地共十几亩,黄瓜干除够自己食用已经开始外销。

据《平定县志》记载:“黄瓜干主要产于县城西南的后沟和河头两地。明洪武年间开始生产,清乾隆后逐渐盛行。产品除供本地外,少量销往京津等地,还是地方官吏岁岁敬献封建皇室的贡品,故有‘龙筋’之称……”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西巡,驻柏井驿,在食用此品后,对其称赞不已,此后黄瓜干就成了进贡的产品。据清代李玉书《梦花堂丛集》记载,当年康熙帝西巡,驻柏井驿,用黄瓜干压酒,虽饮酒过量而不醉,并御书:赐平定青瓜干——碧雪,定为贡品入宫。此后黄瓜的种植和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后沟村扩大生产外,河头村也追逐效仿。

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私访来到平定,吃了味道鲜美的黄瓜干后,马上叫侍从拿文房四宝,并连声说:“这菜好吃,真不如叫它龙筋。”说出后又觉得不妥,皇帝就是“真龙天子”,若把黄瓜干叫成“龙筋”,岂不是让人吃了真龙天子的筋了吗?但是皇上又是金口玉言,没有反悔的道理。于是,乾隆稍加思考,就把“龙筋”二字写成“龙巾”,并把亲笔御批写有“龙巾”二字的龙票赐给后沟村黄瓜干加工最好的李家,以示黄瓜干的独特,特封后沟、河头两村专种北京鞭杆黄品种的鲜黄瓜,并加工黄瓜干作为贡品,此品种不得外传。从此,“龙筋”牌黄瓜干真正成为平定古州的一大名品,并进入美馔佳肴“宴席四干”的行列。到清朝道光十七年,李家第九世传人李瀛安时,其生四子耕种四亩菜园,因其勤劳、精明能干,进贡的黄瓜干质优、量增,李家也由此发家,平定州府特此嘉奖上书“皇恩浩荡”的金匾一块,此匾2006年丢失。乾隆所封发的龙票由李家的第十三代传人李桂森保存至1958年也被人拿走,至今下落不明。


上一篇:【民间美术】乔氏面塑(焦作市)

下一篇:【民间美术】屋脊制品(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