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铺传统文化艺术丰富,村人有着火热的激情,创造的发展着文化艺术。逢年过节,秧歌、说唱、弹奏充满街头。每逢元宵节,铁火、各种灯盏、黄火等杂耍艺术反应着社会的祥和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马尾猴故事火作为本村的传统艺术不仅丰富着村人的生活,还经常调演到市县展演。成为远近闻名的绝技佳作。

(一)马尾猴:马尾猴的表演别具情致。表演者用马尾作提线来操纵各类彩色纸塑或泥塑小精怪、小人物,在锣鼓打击乐和丝竹唱腔的伴奏下表演各类技巧动作,演出各种剧目。

主要操作方式是,在动物偶和人偶的头、四肢等活动关节上系马尾,并将各股马尾穿过一个用高粱杆或木制的圆圈周围小孔,再马尾端部拴上能用二指捍提的小柄,这样表演者用手提动各股马尾,牵动偶物表演各种动作,所以叫提猴。之所以叫马尾猴,除了上述用马尾作提线的原因外,还因其在表演时可做跳、爬、斗、嬉等猴子般灵活的动作,故冠以一个“猴”字,俗称马尾猴。

马尾猴要在一个台子上表演,先做一个一米多高、一米半宽的精致玲珑的小戏台门面,台口后面隔开一定距离,挂上彩绘布景,台的两侧挂上各色彩灯,艺人将偶物提掉在布景前表演,观众则在台下围观,别有一番情趣。

马尾猴要五六个人同时操作,另外还需要两三个人协助传递。两侧置文武场面,有的艺人可在操作的同时伴唱,有时专门有人伴唱,表演起来近乎双簧滋味。

关于马尾猴的起源,据说,清中期,小桥铺来了一位卖艺人,表演“虎人人戏”,卖艺人的演技被村人看上,便把这位艺人留住,让其传授“执虎人”,从此小桥铺有了“执虎人”艺术,后来村人把“执虎人”用细棍操作的办法改为马尾提线,于是,就有了“提马尾猴”的民间艺术。

二.故事火

故事火是民间传统烟火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利用各种机关和技艺燃放能表现简单故事的烟火,故名—— “故事火”,可以说,故事火是传统烟火的集大成者。这一民间艺术流传于平定县小桥铺村。

小桥铺村故事火的燃放形态与此完全吻合,故可初步断定,小桥铺故事火源于宋代药发傀儡。二十世纪耆老讲,小桥铺故事火祖辈流传,其承传脉络也有些许轨迹,有待进一步考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该村有位在获鹿开钱行的掌柜,名叫贾德义,带回了一种“扫帚火”于元宵节夜燃放,本村艺人王德元、贾存富等人将“扫帚火”的部分技法移植融合于原有的故事火中,使故事火更臻完美,使之形成更加独特的风格。

传统的故事火节目有《提精斗龙》(系列)、《老绵鱼》、《猪八戒闹仙庄》、《哪吒出世》《火烧雷峰塔》、《五连灯》、《七连灯》、《九连灯》、《炮打城门》等。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小说和戏曲。

做火时,艺人们根据自己的构思,先用竹条(现代改用铁丝)扎起各类人物、动物精怪骨架(这道工序与糊制元宵彩灯工艺方法无二)后,用纸裱糊成形,再装饰彩绘,就形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彩塑傀儡。然后再绑扎各种彩火,并在傀儡头部绑一“火灯”。燃放时悬于特制的绳索,傀儡上面架设几条两头有滑轮的绳索,以悬浮数条云龙,拉动绳索,云龙即可来回飞动,好似腾云驾雾。这样,龙和傀儡火就可以在艺人们的操纵下,喷云吐雾,嬉戏斗法了。过去没有铁丝,用以悬挂龙和傀儡的绳索须用黄蜡打磨光滑。

傀儡火一经点燃,便先引着傀儡头上的火灯,较长时间发出耀眼的光芒,人们便能借着灯光看清了所放的是什么精怪。


上一篇:【杂技与竞技】常州潞城猴拳(常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海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