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位于太行山中段西麓,山西省东部。西、南与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交界,北与山西省忻州市为邻,东与河北省接壤。出号称“天下第九关”的娘子关,即入河北省井陉县。全境两县三区,土地总面积4570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30万,2006年社会生产总值232亿元。

阳泉原是平定县境内的一小山村,古名“漾泉”,寓泉水丰沛之意。1907年开通的正太铁路从此处经过,设立了火车站,名“阳泉站”。阳泉因此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小镇,名“阳泉镇”。阳泉成为交通枢纽,因“站”而名声远播,周围人们多以“阳泉站”为阳泉地名,简称“站上”。1947年5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阳泉镇,5月4日建立阳泉市,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因此阳泉拥有“中共第一城”的美誉。

阳泉市现辖区域基本为解放前平定县、盂县属地。1969年后,相继设立了城区、矿区、郊区。从城市史来讲,阳泉市是一座新兴城市,但从人文历史来讲,阳泉市亦为佼佼者。1992年版的平定县志、盂县志均载: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居住。平定枣烟、大丁,盂县西烟等地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是阳泉文明史的发端。这说明,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先民在境内劳动生产,繁衍生息。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列国后,这里大部属晋国的属地。晋卿赵简子在平坦垴筑城,遗址在今平坦垴村古城。矿区留有一地名“简子沟”,曾是简子屯兵之所。三国分晋,这里在赵国的版图里。盂县境内藏山里一石洞,传说是有名的“赵氏孤儿”的藏匿之地,后人在此处建祠,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和德育基地。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立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张庄镇新城村,是平定县的前身。今郊区河底镇下章召村禅智寺,最迟建于北齐(公元550~577),是全国为数甚少的“祖庭”级寺院。郊区旧街乡阎家庄摩崖石雕佛像是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所造。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易“原仇”县名为“盂县”,属太原郡。唐高祖李渊女儿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今雄关犹在雄风依旧。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的民间军师“苗先生”是盂县牛村镇西林江人氏。平定、盂县古来盛产煤铁,民国元年9月(公元1912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莅晋途径阳泉视察煤铁矿,有感而题字“以平定煤,冶太行铁”。近代以降,在普遍的传统自然农耕经济之中,阳泉的工矿业、商贸业日渐发达,经济比较活跃。阳泉象一颗摧残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太行山中,“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唐韩愈、金元好问、清康熙帝、现代郭沫若等等帝王显贵、文人骚客留下了咏唱诗篇。境内山川秀丽,钟灵毓秀,物产丰饶,才俊风流。近代著名学者张穆、著名作家石评梅、高长虹等留下了煌然大著、传世华章。祖祖辈辈的阳泉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文明,创造了艺术,创造了民歌。尤其是阳泉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程中,阳泉的发展日逾千里,阳泉的变化天翻地覆,阳泉人民在奇迹般地创造着物质文明的同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创造着文学艺术的新历史,演奏着新生阳泉的华彩乐章。

民歌具有音乐和文学双重属性。民歌是一切歌曲、戏曲的始祖。民歌曲调是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民歌的歌词是诗词、韵文学的先河。

阳泉民歌是阳泉民间艺术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她来源于阳泉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情态,倾诉了歌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鞭笞了丑恶事物、不合理现象,褒扬了美好事物,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的追求和憧憬。

阳泉民歌是阳泉人民的艺术,是阳泉历史的回音壁,也是阳泉人民的宠儿。尚文崇德的阳泉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民歌,传播了自己的民歌,也珍藏着自己的民歌。

编入本书的,是110多首原生态阳泉民歌。她的夺目之处应当在于音乐方面。一是曲调的独立性,曲目相互之间不雷同,二是曲调的地域性,与外地民歌的曲调不雷同。是名副其实的阳泉的本土民歌。根据歌词判断,从抗日战争起,历经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人民公社、直到改革开放,这些民歌大致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50年间创作和传唱的。

编辑本书时,根据歌词内容,分为三个篇章:革命历史篇、爱情生活篇、社会风情篇。这些歌曲在创作时和流传中,形成了词与曲的妥善结合,歌词的内容、语言节奏与曲调的风格、音乐节奏也十分吻合,达到了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的境地。我们由衷地赞赏前辈们的匠心和功力。

音乐是时间艺术。在音乐家族中,民歌是口头艺术,在牧人、脚夫、耕者、农妇们的传唱中不胫而走,流转中交融渗透,造成了民歌曲调在地域风格上的相互交叉和彼此感染。清朝时实行州辖县的建制,平定州下辖盂县、首阳县、乐平县即今昔阳县,而昔阳县又与左权县为邻,彼此各方面的交流更为频繁,民歌的相互影响一定会很深,强行划分一些曲调的归属是很困难的。

思维来源于客观,物质是思维的基础。对阳泉民歌的认识和分析应当从纵线、横线来放眼,纵线是阳泉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结构。横线是周边地区文化艺术水准,彼此社会交流成都以及与之交通条件等。纵横搭架成的“十”字中心,就是阳泉民歌的座标。多姿多彩的社会形态育孕了姹紫嫣红的民歌之花。

阳泉民歌的基本特点是简练、质朴、平缓、方正、明快。但在简练中细腻,质朴中有俊俏,平缓中有跌宕,方正中有奇伟,明快中有含蓄。

音乐方面,从曲式来看,有上下句呼应的山歌,如“山丹丹花开六瓣瓣红”。有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打硪歌”。有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小调,如“扛长工”。有加扩充乐句的齐唱歌曲,如“盼八路”。有说唱风味的对句,如“送亲人”。还有结构奇兀的“酒令”,可以说门类齐全。从调式来看,以徵调式居多,这应当和当地流行的主要剧种晋剧有关,如“打垮奋斗团”。也有少量的宫调如“乌莉花”,商调如“为哥哥”。羽调如“走西口”。还有罕以见到的角调“黑油大门金字牌”。至于调式交替,徵、商交替如“八路军打下平定城”。徵、宫交替如“苇子开花”。还有徵、宫、商交替“抗日战斗歌”,这些现象比较多见,调式方面的丰富表现了曲调丰富的色彩。在节拍方面,最常见的是4/2拍,如“打开西瓜露红心”。少量8/6拍如“家雀落在房檐上”。少见的4/1“打硪歌(二)”。也有少量的复合拍子,如4/2与4/3复合“游击战”,4/2与4/1复合“寻人代笔写封信”等。节拍的复合表现了曲调在方正中的活跃和率畅。

从曲调构成来看,有七种主要现象。一、同首异尾:“梁祝”“手拉手进咱的乡政府”。二、起承转合:“送闺女” “八路军占了狮脑山”。三、音程移位“拿主意”“妹有心思不能说”。四、种子环绕:“叫大娘”“想哥哥(一)”五、重复再现:“抗战四季歌”、 “送亲人”。六、乐句扩充、“河底人民受了罪” “大娘大娘人人爱”“反扫荡”。七、自由伸展:“飞起一只白鹅”

这七种现象,是前人创作旋律的宝贵经验,也是祖辈流传形成的优良传统。换言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阳泉的民歌曲调体现了前人的优良传统。不止是前人如此,现在的歌曲创作,尤其是民族风格歌曲的创作中采用着这些技巧。即是在当代音乐院校的作曲课堂上,也要讲授这些内容。

阳泉民歌在音乐方面的特点是“二多、二少、一突出”。即音程大跳少、切分音少,五声调式多、徵调式多,突出色彩音的地位。旋律发展跳跃不大,乐句内一般级进多于跳进。跳跃一般在3-5度,6度以上很少,在音程上比较平顺。节奏比较均衡,一般使用附点音符造成跳跃,很少用切分音,节奏形成的冲突不是很激烈。阳泉民歌中,有许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如“抗日战斗歌”、“叫大娘”。民族五声调式系统中无论哪个调式的音列中,都没有“4”、“7”两个偏音,这种调式的曲调显得很朴素。在本书中陈列的大部分是徵调式,调式主音是“5”。徵调试具有宫调式和商调式的双重属性。擅长表现的特色是儒雅、庄重、辉煌等,并很富有民族特色。晋剧音乐属于徵调式,阳泉民歌和晋剧的关系比较深。如“飞起一只白鹅”晋剧的味道就很浓。虽然都属于徵调式,由于强调了色彩音,阳泉民歌就与其他地区的徵调式民歌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如陕北民歌《东方红》、《赶生灵》,调式主干音 “主音-下属音-属音-主音” 即“5、1、2、5”始终突出,起着支撑和引导的作用。而阳泉民歌的徵调式除了调式主干音以外多用色彩音,尤其突出“3”。如《山丹丹花开六瓣瓣红》《阳坡上放羊》。 “3”与主音“5”是小三度关系。强调了“3”,使徵调式增强了柔和、明亮的色彩。


上一篇:【民间文学】女娲补天的传说(阳泉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班玛藏家碉楼营造技艺(果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