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阳高恒山道乐(大同市)
2018-04-23 10:14
北岳恒山,是我国北方地区道教活动的圣地。浓厚的宗教氛围,加上宗教活动频繁,古老的恒山道乐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加之晋北地区自古便为多民族交流融合之地,形成有古老、多样、纷繁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恒山道乐便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唐宋以来的法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恒山道乐是我国北方道教音乐的一支,其演奏人员主要由恒山“应门士”(即在家道士)组成,当地人称之为“恒山道乐班”。其最早可追溯到清嘉庆年间,他们所演奏的音乐,主要为“赞叹”、“套曲”和“配曲”三部分。
“赞叹”是唱经的音乐,主要有:《老君经》、《三代赞》、《四字真言》、《洞玄经》、《十报恩》等。旋律性很强,并以笙管伴奏,发声方法亦与“晋北道情”的演唱发声方法相同。
“套曲”共有六套,即《驻马亭》、《大走马》、《水红花》、《普庵咒》、《骂玉郎》、《幺章》。“套曲”要求“正套”必须“大工大尺”严格按字谱拍板演奏,风格多为庄重典雅,明丽凝静。
“配曲”很多,有“感皇恩”、“小八门”、“十番”等,风格则多为活泼火爆,高亢激越。
演奏时的主要配器有:管子、笙、笛、法螺、鼓、铙、钹、云锣、铜磬、木鱼、法铃、帼、铛等。
恒山道乐在山西阳高县及其河北、内蒙周边省市已自成流派、自立体系,其古老的乐曲,完整的曲目,对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6年“恒山道乐”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