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2008年,青海回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之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作"宴席曲"。宴席曲的主要演唱场合是婚宴,本质上是一种宴乐,它的名称渊源恐怕由宋元时期,宫廷宴饮间的歌舞“宴乐”,演变而来。

宴席曲又名“家曲儿”、“菜曲儿”,是相对于将“花儿”称为“野曲”而言的。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

宴席曲在宴席中或宴席后歌唱,故得名。又叫家曲。土族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一问一答,短小精悍。赞歌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渲染等手法,互相称颂。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悦耳动听。流行于互助县的有“兴阿浪列”、“拉拉应格勒”等10多种。问答歌也叫对歌,内容丰富,歌词含蓄生动,曲调悠扬多变。有“唐德格玛”、“合尼”、“恰然”、“辛木斯里”、“适择”等。婚礼歌的歌词、曲调是特定的,依婚礼进程,唱“纳什金妥若”、“尖加麻什则”、“拉隆罗”、“依姐”等,场面不同,唱法不同。民和三川一带把“婚礼歌”叫“道拉”。有“老媒斯果”、“八央九月曲”、“五色鸟”、“木吉鸟”、“卡日卡其盖”、“阿里玛”、“七好比”等。回族称宴席曲为“菜曲儿”,曲词、曲调很多,委婉、细腻、活泼、优美,既抒情又叙事。较出名的有“莫奈何”、“褐烙马”、“砍柴歌”、“方四娘”等。撒拉族流行的主要是“阿丽玛”、“阿舅儿”、“依秀儿玛秀儿”、“寡妇大娘”等。歌词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多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

上一篇:【传统戏剧】灵璧皮影戏(安徽省)

下一篇:【曲艺】庐州大鼓(合肥市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