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道乐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传统宗教音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五岳中的北岳。其主峰在浑源县境东南,海拨2016米。恒山周边地域中,佛道古迹甚多,如大同云冈石窟、善化寺、上下华严寺、天镇慈云寺、灵丘觉山寺、阳高云林寺,应县佛宫寺(木塔在此)、浑源悬空寺等。千百年来,在其浓烈的宗教气氛与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道教音乐——恒山道教音乐(简称恒山道乐)。

恒山道教源于道教中的“北天师道”。东汉顺帝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而名),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其孙张鲁曾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约公元185—215年)。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创立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后称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其他道教派别合流,元代后统称“正一道”。

恒山道教建立于北魏,在斋醮法事仪式中制定了“诵戒新法”和“乐章”,已经有了唱诵经典和部分器乐演奏的结构,被认为是恒山道乐的发端。所谓斋醮,是道教针对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死亡、延寿等事举行的法事活动,并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音乐也随之变化。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其中包含了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唐宋以后,恒山道乐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固定的法事仪式在斋醮活动中被传承下来。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仍在民间流行,并吸收了民间十番锣鼓音乐,内容相当丰富。


上一篇:【传统技艺】黑龙王豆腐干制作技艺(大同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 田师傅黄烧饼制作技艺(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