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浑源扇鼓(大同市)
2018-04-23 08:55
扇鼓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辞海记载:“扇鼓”又叫“太平鼓”、“单鼓”。“太平鼓”,是因为每逢新春佳节之际,人们敲打着扇鼓走上街头,迎春迎喜迎太平而得名,还寓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我国何时有了扇鼓,未能考证。据所获得历史资料分析,近年演出的电视剧《纸圣传奇》中,蔡伦造纸获得成功后,众弟兄欢喜若狂,载歌载舞,当时他们手持的就是扇鼓。依此推算,蔡伦造纸,在公元105年,也就是早在1800年前就有了扇鼓。浑源引进扇鼓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有钱家的纨袴子弟,在节日里手持扇鼓在大街上随便敲打表示喜悦心情,许多人看着扇鼓好玩,就仿造制作,于是就逐年增多,一直延续到日寇占领时。1945年浑源解放后,扇鼓热达到了兴盛时期。但由于小县的局限,文化的闭塞等种种原因,到五十年代初又销声匿迹了。1972年,经原县文化馆长李元喜同志(现已故)精心收集、整理并采用浑源莲花落的唱腔,作为基调并揉进浑源民歌,发展成具有民间舞蹈、曲艺表演等多重性的地方艺术特色以及具有击鼓、说唱、舞蹈、表演等综合性艺术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赞许。1976年,首次赴北京演出并获奖。之后曾20多次赴省城参加调演,均获得名次,因此,浑源扇鼓以曲艺出现在三晋大地上,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公认。
浑源扇鼓它具有广泛的群众适用性以及民间传承性,具有当地独特的艺术特点。目前,浑源扇鼓现有传承人已进入中老年,许多艺术技巧濒临失传,其前辈靠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为使浑源扇鼓得到传承发展,现县政府已积极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工作,相关建档保存,但今后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切实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艺术风格的民间曲艺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