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东浦丝弦锣鼓(常州市)
2018-04-22 14:05
最初由溧阳的月棠村传至东浦村(之后溧阳的月棠村即失传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东浦村最早的组织者是本村一个名叫吕许长的艺人(现已去世,其祖上就是以打锣鼓见长的艺人)。
因弦乐器上的弦为丝线,故称“丝弦锣鼓”。
1937年,日军侵华,民不聊生,村上丝弦锣鼓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抗战胜利后,东浦村的年长者吕立保、吕长孝、吕德清等又重新发起组织,恢复了丝弦锣鼓队,他们也是技艺上的指导者,吹拉弹敲样样拿得起来。丝弦锣鼓队经费是自愿捐款,乐器集中购买,都从苏州、无锡买回来,所学乐器,分散保管,责任到人,统一使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还自备了较高档的乐器。教练者全尽义务,不收报酬。学习者以中青年为主。冬春季农闲时,大家集中教练学习,平时分散自练。解放前,教练者仍以口传学习的“工尺谱”,即用“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三”十个汉字来作音符。
演奏形式与内容
丝弦锣鼓的演出,一般是在旧社会参加庙会时边行走边演奏,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少则一、二十人,多则四、五十人。队伍中有两人吹笙,笙下部圆圆的、黑黑的底托吹奏时朝前,象征两只“龙眼”;有两支长长的三弦,竖得高高的,像“龙角”;有笛、箫、胡琴等乐器,皆为“龙鳞”;还有各式锣鼓,敲大锣者一根长长的树棍扛在肩上,前面挂大锣敲,后面树棍压梢,即作为“龙尾”。 演奏时,乐队吹奏一曲,锣鼓再敲打一番,1 6首乐曲和1 6番锣鼓经轮番交替变换,真是一路丝弦一路乐,吹拉弹敲,热闹非凡。
丝弦锣鼓的表演者均是本村男人,其表演队伍的人数可多可少。表演队伍最前面的是板鼓手,板鼓手是锣鼓乐队的总指挥,然后是两人一排,前半部为打击乐,依次为小锣、绕钹、大锣、大钹等,后半部为弦乐,依次为三弦、琵琶、二胡、四弦胡,另有笙、笛子等,每种乐器最少两人,最多12人(人数越多则声势越浩大)。演出时,指挥鼓手将板鼓竖至头顶部位,用竹签敲响和相关动作为指挥号令。
此锣鼓中表演的曲调称“十六调”(从一至十六),现工尺谱上有58种调。可循环反复,时间根据活动路程的长短而定。表演方式也较为灵活,有时弦乐停止由打击乐单独演奏,有时打击乐停止由弦乐单独演奏,这主要是因活动路程较远或连续时间较长而为了调剂休息。如在固定地方表演时,队伍形式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根据场地和环境而择,表演者的姿势也可坐可站。可连续表演2至3个小时。
乐器
丝弦锣鼓乐器分弦乐和打击乐两类。
弦乐类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四胡胡琴上有四根弦,即两根内弦两根外弦,弓上有两撮马鬃,内外四根弦调和后,拉奏时同时拉响内外两弦,犹如两把胡琴合奏之声(四胡现已少见)。还有笛、笙等。
打击乐为板鼓、大鼓、小锣、绕钹、大锣、大钹等,在最后压阵
服饰道具
表演时所有人员统一穿长衫。
主要曲目
《头调》、《二调》、《三调》、《老六板》、《花六板》、《长工门》、《滩簧》、《转五更》、《十八摸》、《草屯》、《湘江郎》、《扬州调》、《开口》、《步步高》、《清平词》、《驻村庄》、《三六板》等。
演奏技巧
表演方式和技巧较为灵活,有时弦乐停止由打击乐单独演奏,有时打击乐停止由弦乐单独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