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区域

通背拳在我国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广泛。北京、河北沧州、河南焦作、山西洪洞、山东诸城等都有分布。

路氏白猿通背拳由著名武术家技击家、白猿通背拳一代宗师路文瑞先生于四十年代初从道家传承而来,并与家传摔跤技术、西方拳击技术巧妙地融于一炉,使传统武术套路升华到了既实战又精炼、既科学又自然之境界。通过路文瑞先生的竭力传授,当时在陕的武术爱好者多以习练白猿通背武术为荣,全国各地慕名向陆大师求学者络绎不绝,因此,陕西省西安市为路氏白猿通背拳的主要分布区域,而路文瑞先生的学生学成回乡,也将路氏白猿通背拳带到全国各地。

(2)、历史渊源

关于通背拳的渊源所自,历来有鬼谷子、陈抟、韩通等多种说法。修剑痴《通背宗派之根源》:“吾宗术法创于鬼谷子先师……”;《通背猿猴拳术解说》:“通背猿拳自宋毫州有源人陈抟(号稀夷先生字图南)传习后,传四川峨嵋司徒玄空(白猿老人)”;崔寿山《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载:“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明《通臂拳谱》:“然另有一家拳法,人世所未经见者,名曰通臂猿拳。”

明末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六路歌决中有“佑神通臂为最高”的说法。其子黄百家为王征南高足,在《学萁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到了明末清初,此拳大为昌盛,高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刘鹏、许让、高占鳖、修剑痴等均是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而且不断充实和发展拳法内容,为通背拳理论和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猿通背拳曾于清朝中期一度失传,后于1928年由道教昆仑派南极门宗师白云坤传与路文瑞先生,路文瑞先生以过人的胆识和睿智,打破门户之见与保守思想,融入踢打摔拿等技法,吸收了西方拳击之优点,集天下武学之大成,创造出一整套既风格独特又科学实用的路氏白猿通背拳术。

(3)、基本内容

路氏白猿通背拳,是集白猿天生的舒展、灵活、敏捷、机警、刁钻、快速、顺利之所长与人的功能于一身,达到周身之灵便自如,发挥超常人所能为的技击练习套路的总称,包括白猿十二形象拳:柔猴、软蛇、劈龙、钢虎、展鹰、拿熊、扫蟒、闯豹、刁螳螂、窜猫、钻鹞、纵鹿。十二种形象拳套路特点、练法、实战性各不相同,三十六腿、四十八式、十二种摔臂法为其基本功法;上下八式和十二形、各种器械的训练为其套路形式;撕、扯、弹、扒、缒、插、滑、离、坐、拧的劲力和技巧为其独特的跤跘技法,而其合艺拳法和缩小绵软巧、精气神、艺进招绝、冷缩击爆、提刚代懈、坐虎山伟等二十四种绝功和战术,则是路氏白猿通背拳的最高境界。该拳是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的体育技能,从基本功到套路、从养生到实战,以象形而不仿形的运动风格、以独有的修习功法和无所不备的奇特战术,深得武林同道至爱。

(4)、文化、艺术价值

道家以修性养身为本,主张“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理念,白猿通背拳是道教昆仑派南极门的内家拳种,动作的外形与内涵酷似白猿,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较强的实战性及奇妙的健身作用。该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取猿猴之势而不似猿猴之形,于动物形态中体会健身之道,达到身体自然、舒畅和灵动。学者通过对白猿形态的模仿,能够更好调动和发挥人体自然功能,从而周身灵便自如,实现道教内丹术性命双修之标的。

(5)、传承谱系

关于白猿通背拳的传承,史上有诸多版本,有白猿传说、唐末宋初道士陈抟传说、董成传说、祁家门等,其流派有河北沧州通背拳、北京牛街通背拳、河南焦作通背拳等。流传于陕西的路氏白猿通背拳则出于道教昆仑派南极门白云坤道长。

祖师:道教昆仑派南极门白云坤道长。

第一代传人:武学大师路文瑞,师承白云坤祖师。

第二代传人:王相林、路佩尧、王安亚、付天宝、秦长健,师承路文瑞大师。

第三代传人:李海燕,1986年起师承王相林。

上一篇:【民俗】汉中锅巴饭(汉中市)

下一篇:【民俗】汉中罐罐鸡(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