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洛阳宫灯(开封市)传承人:王福信
2018-04-21 15:34
王福信生于1928年,其家族制作宫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他是王家的第五代传人。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就出自王福信老人之手。
王福信的次子王建明告诉记者,老人一生简朴,只喜欢做宫灯。“别看宫灯的样子很古朴,做起来却很麻烦,全部工序需要72道,完整制作一只宫灯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王建明说,前些年子女们想接老人去享清福,他却舍不得这门手艺,一直坚持在老城区简陋的家中制作宫灯。
老人生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洛阳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王福信去世前,其长子王建水和次子王建明已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其余子女也都了解洛阳宫灯的制作手法,平时宫灯的订单都是由子女们帮助完成的。虽然用机器制作宫灯很方便,但王福信仍然坚持让子女们手工制作,说“机器做的没有灵气”。
王建明说,2015年前后,由于身患中风等疾病,老人瘫痪在床,话也说不清楚了,但仍然常常拿着剪刀帮忙剪灯纱。每次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看望他,老人都有一肚子话说不出,就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掉眼泪。老人还会把子女们叫过来,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叮嘱大家千万别放下这门手艺。
“王福信老人的去世,对全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与传承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2008年洛阳宫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我市完成了该项非遗的音频、视频及文字资料整理,详细记录了其制作过程。每年我市各种节会上的非遗展示,都少不了洛阳宫灯的身影。
去年年底,《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洛阳宫灯作为我市最重要的非遗项目之一,其保护工作更上了一层楼。除了平时举办非遗讲堂、非遗展示活动,我市还计划专门建设非遗展厅,让更多人了解洛阳宫灯。“王福信老人对非遗执着的精神一定能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