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民间剪纸(开封市)传承人:杨仰溪
2018-04-21 15:25
6月14日,在310国道灵宝焦村段路旁的一间小房里,记者见到了彩扎艺人——杨仰溪。这是一间看果园的房子,房间不大,可是满墙挂着神态各异的脸谱,顿时便有了博大的意象。已经74岁的杨仰溪老人得知记者的来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他和彩扎水乳交融的一生。 杨仰溪老人出生在灵宝市焦村镇沟东村,是杨氏彩扎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家乡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可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辉煌。明初,杨姓先祖以耕读入仕兴旺发达,当时的沟东村高屋深宅、雕梁画栋,非常气派,时人有“杨家沟东小北京”之说。历史上虽屡遭天灾兵祸,但从如今残存的遗迹,仍能依稀辨出当年的盛况。 杨氏的先祖颇有先见之明,为后辈立下家训:传一技之长,富不压其身,贫赖以生计,做个有用之人,并以中医、绘画为家传技艺。杨仰溪的曾祖父杨秉森擅画壁画,家境败落后,便开始靠耕种几亩薄田,绘制壁画兼做彩扎维持一家生计。传统的彩扎工艺较粗放,以扎糊、绘画为主,结构相对简单。杨秉森明白,若没有一些绝活很难在彩扎行业站稳脚跟。于是他便凭着擅绘画的特长,以本家族的建筑为蓝本,认真加以研究,对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做彩扎时尽量如实体现出来。古建筑中的隔扇、屏风是最能体现工艺水平的地方,每扇窗上图案都不相同,杨秉森把各种图案依样认真描绘下来,并吸收了民间剪纸的手法,用剪纸替代手绘,同时改剪为刀刻,使工艺更加精细。后经杨仰溪祖父杨生秀、父亲杨向荣的进一步改进,杨氏彩扎更多地吸收了剪纸的手法,把单色、套色、染色等不同手法同彩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筑上部拱子、门楣、牌匾等处采用染色和套色剪纸,而在庭前十二扇隔扇以及内面的屏风上则采用单色剪纸,名曰“透沙隔”,顾名思义就是能透过镂空的隔扇屏风图案看到内部的结构摆设。上面的图案变化多样,足有数十种之多。由此杨家的彩扎华丽精美、丰富多样,形成自家风格,在方圆数县独树一帜,声名远扬。当年他们为一些有钱的大户做过“三年”用的彩扎,十几个匠人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工,仅一个四合院,就牌楼、碑楼、凉亭、花园、车马、床帐、人物走兽、各种幡帐、一应家什等等,应有尽有,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堪称一绝。 少年时期的杨仰溪,一边跟二大爷学习中医,一边帮助家里做彩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彩扎艺术的兴趣有增无减。过去学手艺,全靠口授心记,根本就没有什么文字资料。杨仰溪留心做笔记,爷爷每做完一件,他都仔细地绘成图纸,标上尺寸,做好文字记录。在1964年爷爷去世前,他已将全套彩扎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下来,保留下一整套完整的文字资料。 在后来的实践中,杨仰溪又试着改进刻刀。光是淬火就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不是太硬一碰就断,便是卷刃不能用。他的手上烫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燎泡,却始终不灰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失败,杨仰溪终于制作出一套得心应手的刀具。改进后的刀具不仅能刻制出各种精细的图案,而且一次就能刻几十张,大大提高了效率。他用自制的刀具把祖上留下的图案纹样进行修改重新刻制,使现今的工艺更加精巧细致。 传统的纹样多以建筑图案为主,丰富了彩扎艺术的内涵,杨仰溪又增加了一些弘扬仁义礼孝等内容的人物刻纸。为了刻画好人物,每当剧团下乡演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跑几十里路赶场看演出,熟记剧中人物的动作、服饰、脸谱,回来后反复构思,精心创作了许多历史人物故事彩扎。倔强的杨仰溪老人对记者说,粗劣的彩扎活儿他坚决不做,不能为了几个钱坏了祖宗的手艺。 上世纪70年代初,河南省博物馆的侯肖红到灵宝考察民间艺术,在街头结识了正在卖窗花的杨仰溪,并看了他的收藏。侯肖红兴奋地嘱咐杨仰溪,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保存好这些宝贝。就是这一句话让杨仰溪牢牢记在心里,他明白了这些土玩意也是艺术品。在后来几十年中,他不仅一直坚持自己创作,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在农村搜集别人准备遗弃的传统窗花纹样,现如今他已收藏有上千幅传统剪纸。从1979年开始,经河南省群艺馆研究员王全栋推荐,杨仰溪的剪刻纸作品不断在刊物上发表,部分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馆展出,其中《二十四孝》及一些传统剪纸被以上两收藏单位收藏。 1990年,应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会长倪宝成之邀,杨仰溪将整个彩扎进行微缩,准备在博物馆展出。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数百个部件每一件都要依样按比例微缩,谈何容易。若有一个尺寸不对都会套不到一起,并且还不能失去原有的特色。杨仰溪不敢有丝毫懈怠,仔细计算每一个部件,认真刻绘每一幅图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完工。微缩后的彩扎,玲珑剔透,精美无比。1993年,他又花了数月时间自费走访了灵宝市十几个乡镇的彩扎艺人,完成了论文《略谈灵宝彩扎艺术现状与前景》,并获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一等奖。 如今,已70多岁的杨仰溪已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和女儿。老人的几个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也都对彩扎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帮助父母打下手。特别是老人只有8岁的外孙女樊潇玉,心灵手巧,从小跟着外公长大,自幼就得到外公的熏陶和真传,4岁时已经能用纸剪出许多花样。每当杨仰溪看到外孙女剪花时的认真劲儿,老人的脸上就流露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