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山庙会历史悠久。据现存的清朝石碑碑文记载,茅村季山上的泰山庙始建于唐代,自有了庙以后便兴起了季山庙会。

季山“金龙殿”(原名)始建于唐代,当时的建设规模雄伟壮观,香火十分旺盛,吸引来方圆近百里的香客进香还愿。相传当时来了一个南方的风水先生经过此地,看后说:“这还了得,将来的大官、能人都出在北方”,所以这个风水先生就使了坏,他提议把“金龙殿”推倒,在东南山坡重建,当时的主持僧听信了他的话,在南山坡重新建设了一座规模与原来一样的大殿,后来整个庙堂在元代中期的一场自然灾害中毁于一旦,这一方风水便被破坏了。

进入明末清初时期有几位道僧,孙道人、孙茂田等,在原址上又重新建设了大殿并任主持,延续着该庙宇的香火。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为季山庙会的正会,会期三天,每逢庙会均舟车辐辏,车马喧嚣,此景一直延续至上世纪60年代。

季山庙会的规格仅次于徐州市的泰山庙会、云龙山庙会,在周边农村的庙会中可称为规模最大的。在逢会的十天前,就有各地的饭店、商店、大小客商、小贩来季山抢占有利位置。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是季山庙会正会,从半夜起,东边大路上,滕县的、贾汪的、薛城的、邳县的、徐州东大黄山、大庙的,西边大路上丰沛县、萧县、砀山及西北乡湖面一带的,四面八方的人流,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浩浩荡荡、车水车龙,以季山为中心向东到留武村,向西到班山,山上山下到处人山人海。车辆停在三里外,人如潮涌,车马难行。

庙会期间,从山下不老河桥到季山各大小路口,场口、山坡空地,向山上一直到山上戏楼前后左右,到处搭满了五颜六色的大棚小棚。包子、羊肉汤、小酒馆、熟菜店烟雾缭绕,香味扑鼻。烧饼、壮馍、高庄馒头、油酥火烧、麻团、饺子、馄饨、丸子汤、各种面食小吃,现做现卖。南腔北调的叫卖声,粗犷悠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服装、鞋帽、杂品,琳琅满目,黄篮、木制刀剑、风车、石人、泥娃娃等传统玩具,五彩缤纷。镰刀、杈子、扫帚、木铣各种农具,任人挑选。风箱、案板、木桩、箱柜等摆满整个麦场。而鱼肉、蔬菜、干鲜果品更是应有尽有,离季山三里远都可听到人声鼎沸。说书的、唱唱的、算命占卜、烧香拜佛的,从山下到庙中人山人海。季山东侧季昌坤的院子里搭起大戏台,唱梆子戏,一直到晚上仍热闹非凡。

季山庙会的商品交易量很大,人们都称为“母猪会”,意为不论什么东西,到会上都好卖,不论什么吃食,都能卖精光。这就吸引了苏、鲁、豫、皖的商家客户提前多日便备商品、产品,一天都赚的钵满囊鼓。

上一篇:【民俗】邳州土山关帝庙会(徐州市)

下一篇:【民间美术】秦氏绢艺(郑州市)传承人:秦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