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五音联弹会”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室内乐班社之一。1953年,市文化馆(当时还没有文化局这个机构)官方命名为“大同市业余民间音乐组”。“文革”后,这个活跃在大同200多年的民间音乐团社便无奈地退出了民间音乐活动舞台至今。五音联弹会传承的是具有独特风格、丰富多彩的边塞音乐。边塞音乐的形成是经过600多年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经过相互交流。逐渐融合艰难杂揉而形成的。五音联弹会活动的形式是自娱自乐。不化妆、不穿演出服,很是自然。乐队一般为十人左右,演奏乐器有铜鼓子、打琴、枚(笛子)、鱼鼓、夹板、四块瓦等。演唱小曲有“改字十里墩”、“绣麒麟”等200多首曲牌有“苏武”、“小八门”等百余首。大同民间道情有“尖河路”等百余首。到目前为止,大同民间音乐(民歌、曲牌)等均是从五音联弹会艺人中收集而来的,五音联弹会是大同民间音乐的聚宝盆。现尚有百分之四十的民间音乐还未被挖掘,一直失传。遗憾后世。五音联弹会艺人们的表演形式,演唱风格、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需我们认真传承、学习。五音联弹会所传承的具有独特而有色彩的民间音乐,是大同民间音乐的一大品牌,也会给中国民间音乐增光添彩。

上一篇:【传统技艺】睢宁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徐州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广灵大号(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