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广灵秧歌(大同市)
2018-04-21 14:14
广灵秧歌,是大同市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兴起于广灵县,流布于广灵县全境,以及周边的浑源、灵丘、阳高、蔚县、阳原等县的部分地区,故名广灵秧歌。该剧种剧目丰富多彩,音乐优美流畅、奔放,唱腔高亢激越,铿锵跌宕,板式变化自如,表演质朴风趣,乡土气息浓郁,因此深受流布地区人民的喜爱。
广灵秧歌历代又有“优歌”、“秧干”之称,它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曲种的有益成份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于广灵一带,其年限起码也在顺治、康熙年间(1654—1722年)。
清初广灵地界演戏较多,据康熙乙丑(1685)年广灵县志载。“四月十日合邑士民献戏设供祭享城隍凡三日”、“五月十三日献戏设供祭享伏魔大帝凡三日”、“六月十三日社台山祭赛龙神凡三日”等。这些舞台演出必定要影响到秧歌艺术,经过秧歌艺人的改革、提高、在乾隆年间,秧歌登上了舞台,乾隆县志载,“雩雨坛,在壶山上。是日,置水器柳枝用优歌”。
道光6年广灵县罗家疃元霄班,在殷家庄关帝庙戏台上演出的剧目除三小戏外,增加了《杀山》《打经堂》等多行当戏。咸丰元年正月十六南百疃三合班剧目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如《上坟》《过年》《赶脚》等。
从清道光年间到辛亥革命前后,是广灵秧歌有较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民国期间,广灵秧歌已发展成为一个行当齐全、脚色体制完备的地方戏曲剧种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广灵沦陷,广灵秧歌遂绝迹舞台。1948年,广灵县解放,秧歌戏恢复生机,有不少村镇组织了秧歌戏业余班社。1959年,广灵县成立了“广灵青年秧歌团”。1978年和1979年,广灵秧歌剧团两次赴雁北地区参加戏曲汇演并获演出奖。
近年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该剧种十分重视,县内有十三个村镇建立了业余秧歌戏班,81年县文化馆举办了长期艺训班,于83年7月转为民营职业秧歌剧团。
广灵秧歌从清代形成以来,始终扎根于民众之中,延续至今,由此可见,它是一个比较古老、且有历史价值的地方戏曲剧种。
其唱腔高亢跌宕,音乐优美流畅,传统剧目贴近生活,演员表演风趣活泼,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的唱腔发展,是中国戏曲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充分展示,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