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汉宴十大碗是江苏省历史悠久的传统名筵。富裕人家用的十大碗是整碗鸡鱼肉蛋,菜多汤少。讲究造型,菜上还会放上用面烤制的松鼠、蝉儿、金鱼等小动物做装饰,以增加菜式的观赏性和客人的食欲。至今他家里还藏有祖辈传下来的烤制小动物的鱼叉和送菜的提盒,这些古件已有180年的历史了。

而另一种“十大碗”多见于贫穷人家。碗里多是素菜,按照每桌人数,切上相等肉片,在菜案上拍上几下,让肉片尽量显得大些,然后盖在碗上。吃客并不容易发现。这就是后来民间演化的两个版本。即:官府版和民间版。

具体表现在:官府版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用于招待经济能力较强或者贵宾;民间版:因陋就简、素多荤少,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宴席。但其风格和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料的价格的高低和用时的多少。

《沛县汉宴十大碗》源于东汉初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汉宴十大碗又分为官方 和民间两种版本。官方的汉宴十大碗,用料比较考究,鸡鱼肉蛋,很是奢华;而民间的汉宴十大碗,则较为简朴,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这里所介绍的沛县汉宴十大碗,是数千年以来,当地民间在婚丧嫁娶等隆重场合下,当事主人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时惯用的宴席。

据《世界刘氏宗亲会》秘书长刘忠新先生考证,早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不久,即率文武百官赴沛县高祖原庙,向高祖刘邦祭拜进香。沛县令闻报后十分忧愁,这么多的王侯将相来到沛县,他们家乡籍贯不同,口味各异,饮食招待问题成了最大难题。县令一筹莫展,只好召集当地名厨共同商议。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厨师,出了一个主意:不妨做出十道大菜,有荤有素,酸、辣、甜、咸风味各不相同,谁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任由个人爱好随便挑选;也可以把十道菜集中放在一起,成为一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让贵宾人人满意。县令闻听大喜,当即吩咐照此办理。光武帝及文武百官食用后,果然个个满意,皆大欢喜。光武帝及文武百官回到京师洛阳后,念念不忘,也参照此法制作宴席,并传至民间,深受欢迎,被当地人称之为“水席”,传承至今。

至清末,沛县制作汉宴十大碗的厨师,最著名的为攸明礼(绰号攸老五、攸五爷)。攸明礼门里出身,烹饪世家,其父亲、爷爷乃至先祖,均为厨师。攸明礼一生在县衙门当厨师(旧时称厨子),既为县太爷及众衙役做饭,也常以汉宴十大碗款待各路来沛官员。对此,清末《沛县志》及建国后的《沛县志》,均有记载。

攸明礼去世后,他的嫡系后裔及异姓徒子徒孙,几乎遍布于沛县县城及全县各乡镇。乡间常有婚丧嫁娶红白大事,无论是来贺喜或吊唁,事主都要设宴招待、有酒有菜,一摆几十、上百桌。每桌宴席都有凉菜、炒菜(俗称小炒)、大菜。大菜又称热菜,必须是十道菜,雅称汉宴十大碗。  在做汉宴十大碗之前,首先做好两件事:一是“过油”(俗称酥菜);二是炖煲汤。过油就是把土豆或藕,粗粗地切成条状,放在面粉糊里,再加上盐粉、葱花、五香大料等均匀调拌,然后放在滚沸的油锅里炸,炸好的食品,内软外脆,黄灿灿的又好吃又好看。炖煲汤就是把羊骨头或猪骨头放在大锅里,加足佐料,用文火慢慢地炖。酥菜和煲汤做好了,就可以动手做汉宴十大碗了。


上一篇:【传统技艺】新沂巴山面酱(徐州市)

下一篇:【民间美术】农民画(郑州市)传承人:解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