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类】晋阳端午节(太原市)
2018-04-21 10:46
在汾河西岸,山西太原西南四十华里处,是春秋时(约公元前497年)修建的城池古晋阳城所在地,明清太原县“凤凰城”,即今太原市晋源镇。千百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地方传承着一种民间习俗,即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传统节日“晋阳端午节”。
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采集苇叶,人们称为“粽叶”,用苇叶包上江米和红枣,包成三角形的粽子,用马连草捆绑,煮熟后走亲访友互相赠送。同时,用白酒调成糊状的雄黄,在男孩子的额头上画上“王”字,意为“小老虎”。在女孩子的耳朵、鼻孔内点上雄黄,意在预防“邪气”。每家大门上还要插上艾叶,传送香气以避蚊子苍蝇,在男女小孩子身上还要佩戴装有雄黄的小荷包。
多少年来,“晋阳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远古时太原的治水英雄台骀却鲜为人知。
相传,远古时代的太原盆地是一片汪洋水泽。台骀率领太原的先民们与洪水搏斗,欲在灵石山头打开山口疏导洪水,日夜奋战在山头上。晋阳湖周边的民众为了犒劳挖山的人们,用湖边的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包成粽子,放到木筏上顺水漂到前沿,挖山的人们吃了粽子干劲倍增,终于打开灵石口,将洪水疏导入了黄河。
台骀,早在先秦时代就被神化了。先秦时代的所谓“太原”,是指台骀居住的高平之地,当时叫做晋阳。在战国以后,太原才变成特定的地名称谓。历史传说和历史资料都表明,台骀是治理太原盆地洪水灾害肇始太原的伟大英雄。因此,在太原县南晋祠王郭村就建有“台骀庙”,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祭祀。
明万历《太原县志》记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太原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而为泽,中产蒲鱼,民人利之。泽广二十里,今为汾水所没,尽为民田,其傍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
从太原县城(今太原市晋源镇)的地理环境来看,汾河纵贯太原盆地,是重要的水利资源。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隋开皇六年,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故晋源晋祠一带是盛产“晋祠大米”的老稻区。
当地编有顺口溜:“太原县有三件宝:蛤蟆、地皮、芦拔草”。在这块地方是“冬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蒿荒多,好地少,尿碱地里不长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实施农田林网化,才成为“路道直,树成行,渠系配套地呈方”的农田园田化。
上述表明,远古时台骀治理水患是能够令人信服的。不仅晋阳地区有台骀庙,汾河流域的宁武、汾阳、曲沃等地都有“台骀庙”。“晋阳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将永远记住台骀治理洪水为民造福的千秋业绩,振奋民族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