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太原面食(太原市)
2018-04-21 10:37
太原面食是太原的城市文化之一。面食(专指面条类饮食),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皆有,各地不泛名品,像四川的担担面、西安的凉皮面、南方的阳春面等。但面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当首推山西。太原作为山西文化之中心,更是面食萃集之地。
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包括山西太行山一带,黄河西岸的中原地区,是北方农村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而面食制作的先决条件,正是依赖于面粉的加工。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之前。汉代,凡面制的食品统称之为“饼”。蒸制者日“蒸饼”,煮制者日“汤饼”或“煮饼”,炸制者日“油饼”,还有一种从西城引进的烤制饼,称胡饼。汤饼,汉刘用《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溲面,即用水拌和面成面团。当时在宫廷中还设有专司御膳汤饼的“汤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初学记》引《四民月令》:“立秋无食煮饼及水溲饼。”这些记载证明,在汉代面食已经是上至是宫,下到百姓的普遍性食品了,而它的出现恐要早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