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徐州市)
2018-04-21 10:25
据《庄子.外篇·达生》记载,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发生于春秋时代,流布于铜山县(现铜山区)伊庄镇的吕梁、城头、倪园、卯山头、白云楼、上洪、下洪和张集镇邓楼、梁塘、董家、张家及徐庄镇的山黄、圣人窝等几十个村庄。
《水经注》记载:“古吕梁洪地势险恶、水流湍急,流水三四十,鱼鳖不能行,令孔子仰慕不己。”《庄子》中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便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等共商前往吕梁观看洪水。”唐代,为了纪念圣人的事迹,便在吕梁的圣人窝村,洞山西坡下建了一座孔庙。可惜毁于战火,今只存庙后的三座孔坟,被村人称为“孔林”。
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吕梁分司主事张镗为了祭祀圣人,命匠人刻了圣人的画像,义和风冠山上修建了 “川上书院“观道亭’’等。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徐州知府邵大业来吕梁,见观道亭破损严重,于次年到曲阜找孔子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珠商量修缮之事。回来后与同僚共议,决定发动各界捐资,县官施恩祖和诸多绅士们都积极响应,“不两月有亭巍然,有亭屹然,三石像(孔子像)咸得所位置”。修缮后的“观道亭”面貌一新,庄严古朴。凤冠山周围还建有“观澜亭”“聚益亭”“大观堂”等。 明嘉靖十五年,副使宋圭还曾在山后建有狩猎场。
因孔子曾在此观瀑问道,使当地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地名及传说故事,如“悬水村”“晒书山’’“圣人窝”等,流传至今,传说不断。
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距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吕梁洪地势险恶、水流湍急,鱼鳖不能行,令孔子仰慕不己。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便和他的得力弟子子路、子贡、颜回等共商前往吕梁观看洪水。孔子和他的学生驾车昼行夜宿来吕梁观吕梁洪,悟出“欲速则不达”,留下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千古名句。并有“悬水村”“晒书山”“孔子观道亭”“孔殿”“孔像”“72贤人牌位”等遗址和遗物可以佐证 。
孔子观吕梁洪的传说传承的是人文精神和儒家伦理道德理念,反映了人们对孔圣人的敬仰和崇拜,对知识、人才、礼教、智慧的尊重,也是对国学(儒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传说写实与写意(景)并重,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能给人们以启智、明道的意境,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哲理性等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