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弦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起初,根据小说、鼓书段子、民间故事,由朱编写戏词,贾配唱腔,编排了一些生活小戏,农闲时,组织年轻农民,在朱家务村用清音坐唱形式自演自乐。初期上演剧目有《小上坟》、《张德押宝》、《当琴》等。唱腔皆用民歌曲调根据剧情需要稍加修饰。武场以“花会”的大鼓、大镲,打开场前“官通”;文场以三弦、板胡、曲笛为其伴奏,控制节奏的乐器为七块竹板。由于剧本故事通俗明了,曲调易学易唱,受到群众欢迎。

光绪十九年(1893),朱家务村民集资购买了服装、道具,改清音坐唱形式为戏曲表演形式。嗣后,不仅在本村演出,还经常去邻村或庙会演出。至光绪二十六年前后,脚色行当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又增了老生、花脸。文、武场增加了四胡、笙等。剧目有《苏落元》、《小姑贤》、《三怕婆》、《循环报》、《老妈进京》、《老少换》等。

光绪三十年前后,诗赋弦逐步发展成为小剧种,先后传播到宛平县的西里河、贺北、西北町、西胡林、高各庄、天官院等村。光绪三十四年流布到固安县宫庄村,出现一名较有影响的演员阎半台。由官庄又流传到该县的柏村、南赵、东湾等周围十几个村。

宣统元年(1909),固安县北相庄谷兴,在山东某地做过钱庄生意,晚年还乡。官庄兴办诗赋弦戏会,他时常来看排练,由于他善弹唱,很快掌握了这个小剧种,并将自己所能之曲牌[柳含烟]、[边桥]、[织蒲席]等汇入诗赋弦之中,同时又增加了《石栓丢锄》、《武松杀嫂》、《下河南》、《三世修》、《四劝》、《双推磨》、《借油》、《顶嘴》、《郭巨埋儿》、《痴癫配》、《田松抢亲》等十几出戏,大大丰富了诗赋弦的演出剧目。此后固安的大辛庄,涿县的西韦坨、芦村、同村和房山县的东吕村等,也都有了诗赋弦。


上一篇:【传统戏剧】 潮剧(潮州市市)传承人:唐龙通

下一篇:【曲艺】乐昌花鼓戏(韶关市)传承人:邓天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