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打花”又叫打铁花,是米脂县一种独特的民间花会活动形式,被视为一种古老的烟火。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即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进行表演,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亦有祥和喜庆之意。

铁水打花最初是道士们为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请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以后五色工匠们在每年的庙会、开业庆典时为显示本门派、本行业气势、取悦社会各界和城乡人民,将铁水打往树上使之更具观赏性,打铁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业特点。到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曾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从前,米脂县城东的三里楼庙会每年都有打铁花助兴。后因种种原因中断,各地相继失传。20世纪以来,米脂县文化部门通过深入民间发掘整理,才使这一传奇的民间焰火传承至今。

据米脂县南关老铁匠艾小师傅讲,很早以前的娱乐活动形式单一,过年时有钱人放炮竹,没钱的铁匠就把炉里的铁水打出去,图个好看和热闹,可谁想到,这火树银花比鞭炮、礼花还要炫丽壮观。这样一代传一代,铁水打花的绝活就流传了下来。我不敢肯定今天的礼花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但可以肯定,它确确实实是那个时代的礼花。

铁水打花的主要工具是坩泥锅和坩泥勺,那是用一种极耐高温而极粘的“泥”捏制的,坩泥锅的样子就像旧时的一种食品——窝窝头,坩泥勺的形状很像古时候的指南针——司南。这都是能工巧匠几下就可以完工的活计,然而非常易碎。铁水打花的主要原料为生铁、锯沫等。夜幕降临,匠人们将砸碎的生铁装入坩泥锅中,在拉风箱的作用下,上串的火苗和炉底被吹出的炭花成了打树花之前一道绚丽的风景。待铁熔化成沸腾的铁汁后,打花者从坩泥锅中用坩泥勺舀出铁水,倒在放有湿锯沫且用水浸泡过的木板上,锯沫立即燃烧,但不着火,打花者即快速离开炉子,平端着盛上铁水和锯沫的木板跑出几十步,先将铁水与锯沫向上抛起二、三十公分,在铁水还没有洒落的瞬间,用木板对准铁水猛击,酷似棒球运动员击球时的动作,顿时,铁花像金蛇飞舞,流光溢彩,从高处倒悬坠落如火山喷发,火花稀落之时又如火树银花,场面甚是壮观。
  据说,最初铁水打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在火炉里加些铜、铝,打起的“花”就显得五彩缤纷了。但是为了节省成本,至今还是只用唯一的金属原料铁来打花。 [1]
   打铁花必须有高超的打花技艺,难度较大。很多技巧只能在操作和实践中去体验,去领悟,而且需要一定的胆量。所以千余年来,这种技艺只是在铁匠和铜匠中流传,铁水打花的铁水温度可以高达1600℃~1700℃,温度不够铁水溅得不散,也迸不出金花,若溅到表演者或者观众的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铁水打花的把式都是经验丰富而且胆识过人的高手。他们表演的时候都要戴一个大沿帽子,并且把劳动布衣裤或者老羊皮袄反过来穿在身上,这样可以防止被飞溅出来的铁花烫伤。
  米脂铁水打花是陕北地区较为独特的民间焰火艺术,它既体现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表演灵活,20世纪以来被发掘出来后,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喜爱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据说在打花鼎盛的“农具厂”时代,工匠们往往十多家一字排开,无形中你追我赶,一家胜似一家,场面颇为壮观。据艾小师傅说有台湾的相关人士为他们的铁水打花摄像,拍照,还将邀请他们去台湾表演。他还颇为自豪地说:“山西和河北省蔚县的打花都是把铁水摔在墙上,而我们是击向空中,他们的打花远没有我们的技术含量高。”
  早期冶铁的工匠们在用他们的汗水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这种营造欢乐气氛、庆贺节日的独特方式。然而随着烟花焰火的异军突起和铝合金,塑钢,不锈钢等材料日新月异,铁匠和铜匠的前景渐趋衰落。且由于组织不易,后继无人,现濒临危境。当代,米脂县唯一打花的组合是艾小师傅、何和旺老人和他的两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儿子。至于孙子辈,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动这些老玩意。铁水打花作为民间传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习俗的命运并不可观 。
  近几年,米脂县为了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个曾经特有的民俗活动,米脂县委、县政府已做出许多努力:每年拨出专款,邀请打铁花艺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南河滩进行表演;并力争为米脂铁水花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在这一两年内成立一支专门的铁水打花表演队,让它走出米脂,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米脂;将传统的火炉改为乙炔气炉,把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技艺当中,使之更具环保性、安全性、观赏性。但愿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民俗活动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别样的喜庆和欢乐,也愿这样古老的民俗活动能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铁水打花,曾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

它最初是道士们为祈福禳灾、驱邪镇宅的法事活动,来民间金、银、铜、铁、锡五色匠人造访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将铁水打散开来,以祭奠他们共同的祖师—太上老君。 以后五色工匠们在每年的庙会、开业庆典时为显示本门气派、取悦社会各界和城乡人民,将铁水打往树上使之更具观赏性。打铁花既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又具五色工匠的行业特点。到北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解放前米脂县城东的三里楼庙会每年都有打铁花助兴。那时,米脂县的小炉匠,汇集到一起,几十个溶炉一字形排开百米长,几十个打花者来往穿梭,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此起彼伏在夜空中绽放,如同飞泻的星雨瀑布一般照耀了天空,其场面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成为米脂县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焰火活动。到了解放后,因种种原因被禁止中断,各地相继失传。基本内容

打铁花虽然好看,但表演起来却惊心动魄,极具危险性。艾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打铁花”表演者,据他介绍,“打铁花”很有讲究,要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装进坩泥锅,并化成沸腾的铁汁。用一块木板,抓一把潮湿的锯末,放在木板的一端,压实,用大拇指在锯末堆中间捏一个小坑,舀两勺铁水倒在砵砵里,往树上一打,打到树上又散开,非常壮观,惊心动魄打铁花用的铁水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温度不够铁水溅得不散,就会流到表演者的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打花者拿着盛有铁汁的“打花板”,迅速跑至开阔地,用力向上猛击,板上的铁汁冲向空中后,遇到树枝立刻迸散开来。十几个“打花”者一板接一板,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原野之间。


上一篇:【传统音乐】竹板歌(梅州市)传承人:钟柳红

下一篇:【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传承人:陈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