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徐州伏羊习俗(徐州市)
2018-04-19 15:31
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
“伏天吃伏羊”在徐州地区有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2000年,萧县丁里镇民众自发组织吃伏羊活动;2008年,伏羊节获“中国优秀节庆品牌”称号;2009年,庄行羊肉烧酒饮食民俗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7月,徐州伏羊食俗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1月,萧县伏羊宴习俗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 《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 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大创举。
伏羊节是在具有彭祖文化内涵的徐州民间食俗的基础上总结创制的节庆。彭祖时代,徐州地区普遍有食羊之习俗,彭祖创造的“羊方藏鱼”正是那个时代羊菜烹饪技艺的升华。 据《汉书》记载,皇帝“伏日,诏赐从官肉”。当时的“官肉”即为“三牲”之首的羊肉,伏天皇帝与从臣们共享羊肉已是确信无疑了。不惟宫中吃伏羊,《汉书》中亦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记载。宋朝之前,宫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为主。元代,羊肉在宫宴上更是居于统领地位,占了全部菜肴的三分之二还多。从“羊大”为“美”的审美判断,到“鱼羊”为“鲜”的美食追求,再到“食羊”为“养”的养生理念,无不隐含着先人对羊肉美食的追求和羊肉烹饪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