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南留锣鼓(渭南市)
2018-04-19 14:29
南留村地处黄河、洛河、渭河交汇处不远的地方,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从潼关西进中原的交通要道,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这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战争此起彼伏。战争结束后,安居下来的兵卒把战争用鼓运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祈求风调雨顺,欢庆丰收的传统锣鼓,以示对“神”的虔诚。
南留锣鼓发端于明成熟于清,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原位于老朝邑南十五公里,曾是东渡黄河进关中的交通要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傍水而居的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战争用鼓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在长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逐步创立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鼓谱套路,几百年来盛行不衰。
南留锣鼓历史悠久,流传有十二套锣鼓鼓点,现存十套(1、出征鼓;2、三闯辕门;3、进四关;4、牛头鼓;5、走马鼓;6、喜鹊鼓;7、南瓜蔓;8、老太谑;9、摘豆角;10、长庆鼓)有两套失传。锣鼓共分两部分,丰收篇以岁时更替,春种秋收为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心理祈求。第二部分为祭祀篇,多在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关帝庙前祭祀祖先,祈求神灵护佑而逐渐形成的,其中还包括了悼亡和送葬。
南留锣鼓的鼓谱曾勒碑镶于关帝庙,使它得以完整传承,南留鼓谱自成篇章,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富,南留人西迁北移,流离失所,碑谱散失,1982年在大荔县文化馆协助下,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出十套鼓谱,南留锣鼓得以重现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