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田市八仙鼓(渭南市)
2018-04-19 14:08
贺寿
灯花
“八仙鼓”流传于渭南市临渭区田市镇新田村及其周边地区,其中以田市镇的八仙鼓表演最为驰名。
“八仙鼓”多为八位身强力壮的青年人表演,表演者头扎三角英雄巾,额扎英雄花,身穿对襟彩服,腹前各系一个直径40厘米,高20厘米的红色小圆鼓,边击鼓边舞。建国后为增强表演的气氛和广场效果,常与本镇社火如:芯子、高跷、小跷、旱船、芋子毛骆驼、龙灯、马亭子、秧歌队、大头娃等节目组成综合性舞队,边击边舞边前进。
“八仙鼓”表演形式分为两种,有场地(即舞台型)、有纵队进程型,纵队进行表演,多由鼓头(即八仙中技艺最高者,排在队前)带领成一路或多路进行表演,表演队形主要有“分花”、“对花”、“背花”、“灯花”等十余种,常用的动作有:行进击鼓、跨跳击鼓等,表演时除舞者边击边舞外,还有大锣、铙钹伴助,以烘托气氛。在场地表演时,基本队型有:“八仙过海”、“八仙观阵”、“八仙操练”、“八仙聚会”、“八仙议事”、“八仙串访”、“八仙贺寿”等进20种。
“八仙鼓”属民间鼓舞形式,多和古代军旅操练习武有关。据考,现今的渭南市临渭区田市镇原是我国春秋战国孟尝君田文德封地,建国前,该镇南城门上还刻有“孟尝君门”的匾额(1958年城门楼拆除、匾额毁坏)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田市镇有四大景,即:“东门外葫芦溪曲曲弯弯,西门外苇子壕花果连天,南门外斗力台天下罕见,北门外照人壁珍宝一般”。南门外的斗力台指的是当时田文为门客所设的练兵习武之处,相传每次习武操练,必擂鼓助威,此种击鼓活动后流传于民间,逐渐形成了当今八仙鼓形式。当地还传说我国宋朝末年田市镇有位名叫红娃的青年在兵营里学得八仙鼓和其他杂耍技艺,返乡后,便将八仙鼓整理并将其普及。1950年前,逢春节活动表演时舞者头扎红色三角巾,据说是为了纪念红娃所扎的。另据老艺人乔树成介绍:八仙鼓在当地流传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据传清嘉庆时,田市镇南乔村有乔氏兄弟二人在镇上经商,弟弟(人称“二叔”)自幼喜爱拳术,又擅于打八仙鼓,舞姿威武,形象刚健。后把击鼓技艺传给了村上喜爱闹社火的乔代保、乔友金等人。清光绪年间,他俩又传给热爱社火活动的乔玉林,此人打一手好拳,功夫深,在八仙鼓的技艺上很有贡献。后来就传给本村乔吉龙、乔树成。到这二位艺人手里静心练习,要求严格,因此舞动的八仙鼓于1956年、1959年先后两次参加渭南地区民间艺术汇演,荣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1986年曾连续三年组织大型八仙鼓舞队于春节期间在渭南市街头和广场表演受到各级奖励。1991年元宵期间八仙鼓和芯子等社火庞大舞队在渭南市街头和广场表演受到市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奖励,曾荣获奖牌九块、奖旗一面,使这一传统古老朴实的民间鼓舞,在群众中进一步得到普及。到1998年中期,乔树成就传给了乔江生,在这一段时间,改革开放正在兴起,农民出外务工,农村中青年很少见,只有留守妇女和老年人,农村的文化生活也难以发展。直到2009年,新田村领导宋克俭同志亲自抓文化活动,首先组织自乐班,上面也突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时群众才有了觉悟,人们逐渐认识到农闲时光打麻将,不重视文化生活得弊端,涉及到八仙鼓这项活动时才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但因近20年来的中断以及村中男青年的出外务工,令我们感到八仙鼓的恢复非常困难,当时村委会主任宋克俭,立即动员中青妇女年参加。女同志初学还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部分人适应了,后来带动三十多名妇女参加培训,时过月数天,学习很认真,也能下功夫,有了信心和决心,效果很好,于2010年春节后的元宵节八仙鼓表演以八仙的人物形象出台亮相打开了局面。在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配合芯子和其它节目大耍两天很是壮观。后来又参加渭南市临渭区祝贺三节会闭幕表演,也同时在2010年4月15日庆祝文化艺术节进行了表演。现在乔江生又传给爱好文化生活的乔东升。2011年以来,八仙鼓的表演活动很频繁,在城市、农村、贺寿、婚庆助兴表演达百场以上。大大的活跃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