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西路老调(保定市)
2018-04-19 09:45
又名老调梆子,俗称老调,发祥于清初保定一带的农村,历经300多年的发展,成为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且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它流行的范围较广,除保定地区外,霸州、文安、沧州、任丘、河间、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
老调艺术长期植根于民间,与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冀中一带戏曲观众群体熟悉和喜爱程度仅次于河北梆子的第二大剧种。保定老调于2006年被河北省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为河北省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元明时期,保定一带以白洋淀为中心的冀中农村,流行着一种民歌俗曲河西调,这是元代“时尚小令”流行于燕赵的民间小曲的一种。当时民间花会中的小车会、旱船等艺术形式多唱此调。
河西调的曲调最初就是男女分腔,男女腔之间是五度移位的关系,其基本结构是八句一段的曲牌体形式,后又结合当地语言表达形式及其情感的发挥产生了变化发展,如加进了“甩炮”等。
老调曲调最初就是在河西调这一变化部分的基础上演变分化出来的。在其演变过程中,深受当时流行在这一带的高腔大戏的熏陶和影响。在剧目(如《铁冠图》、《山海关》等)和唱法、打击乐方面,都接受了高腔的影响;同时,吸收了当地木板大鼓等说唱艺术的故事情节、唱词格式及音乐元素,始形成戏曲雏形。后来,又结合流传过来的山陕梆子的板腔结构形式,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别具特色的板腔体声腔剧种。
老调形成独立剧种后,在很长时期内曾与丝弦同台演出。当时因为两个剧种都还不成熟,需要相辅相成。丝弦侧重于民间生活故事的小生、小旦剧目,老调则向以老生行和净行为主的袍带戏发展,更多地借鉴于高腔,如《铁冠图》、《山海关》、《反云南》、《高平关》、《下边庭》、《康熙访山东》等。生行和净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分行并不分腔,同唱老生调,当时就把这种老生调叫做“老调”(直到现在保定地区的一些民间小戏和民间皮影戏中,还把老生调叫“老调”)。而且生行和净行这两个行当的角色,全由老生行的演员来扮演,“老调”这一剧种便由此而得名。后来为增强声腔的节奏性,采用了河北梆子乐队所用的枣木梆子,故又名老调梆子。
在老调发展的初期,艺术演出都是属于半农半艺的季节性组班形式,在农村“跑大棚”,因此老调在艺术上的发展比较缓慢。
清光绪年间老调才出现了比较正规的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当时班社的名称都是以组班人的姓名来命名的,在保定以北有韩大仓班,南部有高洛寿班。
清末民初到“七七事变”前夕,是老调剧种较为兴旺发达的时期,班社曾先后到过北京、天津、石家庄、衡水、沧州、张家口和沈阳、哈尔滨等地演出。这个时期,原在韩大仓班的高阳人周福才已崭露头角,成为继韩大仓之后最有声誉的老调代表艺人。和他一起的还有张桂良(艺名“小莲花”)、张连明、刘殿甲、张文海等名艺人。由于在城市演出机会增多,相应促进了老调上演剧目的丰富和演出质量的提高,不但从京剧中学习吸收了《铁公鸡》、《塔子沟》、《艳阳楼》等武打戏,还增加了《临潼山》、《人头会》、《忠保国》、《斩黄袍》、《金玉坠》等新剧目,在表演水平和乐队伴奏的技法等方面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进展。
周福才对老调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为了改革老生行的表演艺术,在老调名鼓师白壮、名琴师白强兄弟的协助下,对唱、念、做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吸收和精心再创造。在音乐唱腔方面,他深入研究了西河大鼓和河北梆子唱腔因素及板式变化规律,有选择地吸收融化到老调的唱腔之中,从生净不分的男腔中,创造出了生净有所区分的丰富多彩的老生唱腔;同时改进了原来基本从高腔搬过来的武乐伴奏形式。在词句念白方面,他向当时一些通音律、爱戏文的拔贡、秀才请教,请其释词、改词、正音。在表演方面,他向昆曲学习《湖心寺》,向京剧学习《双狮图》,向河北梆子学习《调寇》中寇准的身段和表演等。正是由于他广学博采而又融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不但发展了老调的演唱艺术,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开创的艺术道路,成为老调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周福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之后,老调便分成东路与西路两大艺术流派。
周福才所率领的剧团经常活动于保定地区东北部,这一流派以他为代表,称为东路老调。演出剧目以文武老生戏为主,如《调寇》、《临潼山》、《劝军》等。唱腔以清澈委婉、吐字清晰和善于叙述、抒情为主要特色,表演则以质朴、细腻、着意刻画人物见长。
由肖宽玉(人称“杠子红”)所率领的剧团,经常活动于保定地区的西南部,称为西路老调。西路老调戏多达200多出,以《下河东》、《太平城》等文武老生戏著称,比较注意靠架和武打,唱腔分头板、二板、尖板、快板、紧打慢唱、哭板起腔和反调等,在保持本剧种质朴特色的同时,富有高亢、挺拔的色彩,这与他所演出的剧目格调相适应。演唱时分明嗓、背弓嗓(假嗓)和二音嗓。在表演上比较粗犷豪放。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社会动荡,老调班社大都解散,老调艺人各奔他乡,自谋生路。在冀中解放区,边区政府扶持老调剧种,组织民间老调艺人编演进步节目,使边区老调艺人成为一支宣传群众的战斗队,为老调艺术解放后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老调获得新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定县、正定、高阳、安国、阜平等县先后成立了5个专业剧团。并开始招收、培养新中国第一代青少年演员。后来,为保证剧团在专业上的充实加强,艺术上能够健康发展,又进行了必要的合并。1959年以高阳老调剧团为基础建立了实力较强的保定专区老调剧团。从1958年至今,《潘杨讼》、《忠烈千秋》两个优秀剧目被拍摄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潘杨讼》、《忠烈千秋》、《红衣仙子》、《拒马令》、《梁红玉》5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收入中国戏曲精品库,几十个剧目制成录音盒式带或光盘在全国发行,十几个剧目曾先后7次进首都北京演出。据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曾经演出和正在演出的老调剧目近200个。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观看过老调演出,曾有“保定有宝,老调不老”的赞誉,这对演职员和保定人民是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对老调艺术的发展是个极大的促进。
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老调演员有被誉为“活潘洪”的崔澄田和以唱著称的刘守谦,以做见长的马建章等,知名演员和新秀还有王贯英、辛秋花、周淑琴、毛素欣、于小宗、吴新爱、贾淑凤、石艳梅等,已成为老调剧种的中坚力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戏曲演出市场虽然出现了滑坡,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老调艺术仍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艺术特色
老调的唱腔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方忠肠烈骨、慷慨悲壮的民情特质。唱词叙述性较强,以七字、十字句为主,上句末尾用仄声字,下句末尾用平声字;旋律起伏与当地语言的声调相一致;结构形式属于板腔体。常用的板式有一板三眼的〔头板〕、一板一眼的〔二板〕、有板无眼的〔三板〕,以及散板形式的〔拨子〕、〔紧打慢唱〕,还有用于唱段起落的〔起腔〕、〔导板〕、〔溜板〕、〔锁板〕、〔送板〕等。〔二板〕是唱腔的主体板式,这种板式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多种表现能力,它能独立构成唱板,也可与各种板式连接,速度可快可慢,曲调可简可繁,既可用于抒情也可用于叙事。〔头板〕唱腔速度慢,抒情性较强,只有一句,单独不能构成唱段,多用于大段唱腔的开头。〔三板〕速度快,节奏紧,常与〔紧打慢唱〕相连接,以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
老调的唱腔有男腔女腔之分,男女腔的结构形式、节奏规律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两者的调式不同。
老调的伴奏,文场的主奏乐器是板胡,辅之笛子以及二胡、三弦,还有用于演奏曲牌的海笛和唢呐。曲牌有60多个。武场的主要乐器,在早期的老调伴奏中,因受高腔的影响,曾使用大铙、钹等,后受河北梆子的影响,改用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以及烘托唱腔节奏的枣木梆子,还有用于一定场合的大堂鼓、小堂鼓、大铙、小钹等打击乐器。它的传统锣鼓点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烘托剧情、渲染气氛,所有锣鼓点的名称用法基本与梆子、京剧相同。随着剧目题材的扩大,特别是演出现代戏,根据不同剧目的需要适当地增添了弹拨、低音等中西乐器,对传统的曲牌、锣鼓点也有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老调的表演艺术主要是吸收借鉴京剧和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举手投足,包括念白,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行当有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脸、丑等。解放后,老调开始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女演员。过去在许多剧目中女腔多为老生腔的陪衬,唱腔比较单调。随着专区老调剧团的建立,唱腔有了很大的改革,不但女腔得到充实和发展,而且以旦角为主或占重要位置的剧目也在增多。同时逐步健全了其他行当。老调的剧目多群戏、袍带戏,且文戏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则多反映忠奸斗争、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代表剧目
老调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有《调寇》、《潘杨讼》、《忠烈千秋》等。《调寇》又名《清官册》,是老调传统剧目《下边庭》的一折。宋王命两台御史刘鼎审问潘洪陷害杨老令公父子的案子,刘鼎因收受潘妃的贿赂,被八王爷打死。宋王再调寇准进京审案。寇准刚上任,便收到潘妃差人送来的礼单,寇准不敢收,进宫面见八王爷陈述心曲。八王爷最终理解了寇准,让他大胆审案,并许以吏部天官之职。出宫时,还给予了寇准最高的礼遇。此剧唱做俱重,由于老调表演艺术家周福才在唱腔音乐及表演上的成功改革,此剧成了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成了老调老生演员学习演出的经典剧目,很受观众欢迎。1954年周福才率高阳县老调剧团在河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展演了此折戏,获大会荣誉奖。剧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河北卷》。解放后,保定专区老调剧团亦时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