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戏剧】乱弹(诸暨西路乱弹)(国家级)3
2017-04-01 13:34
诸暨西路乱弹,是清初秦腔西路艺人由陕西经杭嘉湖水路传入诸暨,与当地语言、音乐、戏曲相结合而形成的乱弹剧种。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周边地区。是浙江所有乱弹中除唱[三五七]、[二凡]外唯一有[梆子]腔、来路最清晰的剧种。无论声腔、语言、剧目与表演,均与其他乱弹剧种有别。
清中叶是诸暨西路乱弹的鼎盛期,仅诸暨一县就有“老长春”等数十班,大多在集镇贸易会市期间演出,被称作“会市戏”。光绪《诸暨县志》称本县江藻“每岁十月二十四演剧,百货骈集,帆樯相属”,客商远自闽、皖、赣、苏等地,可见集市演戏之盛。
至道光年间,盛况未减。其时徽戏流入,西路乱弹兼演徽剧,唱腔则以[三五七]、[二凡]为主,兼唱徽调、梆子及调腔。除集市演剧外,赛神演剧亦盛,出现文明长春、文明红福等名班。
清末渐趋衰落。至新中国前夕,仅存文明洪福一班。建国后复苏,于1962年成立诸暨乱弹剧团。“文革”期间又遭毁灭性摧残。改革开放后再度复苏,现已进入省级“非遗”名录,获得保护与发展。
西路乱弹除能唱梆子腔外,拥有200多支曲调和400多个剧目,曾与绍剧、越剧成三家鼎立之势,俗称“宜路(绍剧)打天下,西路做人家,小歌班讨老嬷”,因而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与《中国戏曲志》收录与好评。
目前,在当地政府扶植下,通过培训班、戏曲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形式,西路乱弹迅速崛起,新排的《大补缸》等传统剧目,广受观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