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柳琴戏,旧称“拉魂腔”、“轴鼓子”、“小戏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徐州地区最具影响的本土剧种,流布于邳州及周边接壤的苏、鲁、豫、皖地区。清乾隆后期,柳琴戏再次吸纳本地区的花鼓、道情、俚曲、民歌的表演、唱腔艺术和其他戏曲的表演形式及唱腔,使柳琴戏日臻成熟。 邳州柳琴戏由早期的唱门子,到多人组合的跑坡班子,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以家庭为主的大型戏班,排演大型剧目演出。戏班由开始在农村摞地摊或于广场搭台演唱,后逐步走进城里,进剧院演出。1953年2月,徐州地区根据拉魂腔的主奏乐器是柳叶琴,而定名为“柳琴戏”,从此柳琴戏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邳州柳琴戏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声腔缠绵激昂,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独具听觉魅力,闻之牵魂绕梦,因此观众至今仍昵称柳琴戏为“拉魂腔”。现在邳州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谣,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许多剧目脍炙人口,风靡全国,至今久演不衰。

 

上一篇:【民间文学】周七猴子的传说(周七猴子的故事)(徐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