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流传于江苏的徐州和山东的枣庄等苏鲁接壤地区,尤其以徐州东部的邳州、新沂和山东的苍山郯城等县市最为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大家围拢在一起,来两段周七猴子的故事,自娱自乐,既可以缓解疲惫的身心,又能够引来欢愉的笑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周伯之先生,是周七猴子故事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曾经和当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一起,对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在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中,主人公常通过文字游戏,用“脑筋急转弯”的手段来愚弄对手,战胜对手。比如:在故事《买罐鼻》里,就说到:烧制陶瓷等生活器具的窑场有位主人叫王老财,克扣工人工钱。为了替窑工们出气,周七猴子便来到窑场,要买罐鼻也就是陶罐两侧的小把手,一文钱一个。王老财心想:一对罐子才卖一文钱,四个鼻就卖四文钱,这多划算啊!他怕周七猴子变卦,要立个字据。周七猴子就在纸上写道:“一文一个,多了不要。”于是,王老财就让窑工们把所有烧好的罐子全都砸碎只留下罐鼻,没想到,周七猴子的机智反应令王老财的发财美梦彻底破灭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传承人之一、民间艺人刘向侠讲述的故事片段:

“扒拉扒拉,扒出来一个罐鼻子,说:‘就要它了。’(王老财)‘啊,你怎么就要一个罐鼻子呢?’说:‘我不给你立字据了吗?一文钱一个罐鼻子,多了不要。我没说买你多。’王老财气得是‘王八吃称砣,心里锥死了’,说不出话来。”

《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大都采取单纯式结构,也就是说:一件事、两个人物,构成一幅画面。也有的采用复合式结构,谋篇布局先设三道坎,比如遇到三个难题或者经过三次较量,让周七猴子一个一个跨越过去。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最终柳暗花明,以笑结局。

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语言特点也非常鲜明,大量地运用方言、谚语和歇后语,不仅保持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也保持了民间故事的语言艺术特点。

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一直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其中,传承最广、最火爆的要属民间曲艺艺人,艺人们开场说书,总要借周七猴子说事。上世纪80年代初,在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曲艺艺人的整理挖掘下,周七猴子的故事开始有了文字记录,到目前已有近百篇在各种文学刊物、报纸上发表。2007年周伯之先生主编的《周七猴子的故事传说》出版,收入故事66篇。

上一篇:【民俗】徐州花轿婚俗(徐州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江苏柳琴戏(邳州柳琴戏)(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