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徐州市)
2018-04-18 12:52
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历史悠长,明朝正德年间,初见于文字记载。清光绪(1894年)版《丰县志》则记载为:“民俗多种棉,工纺绩,以产布名于四方。”
丰县民间纺织技艺的载体为家织布,亦称粗布、土布。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人们一年四季的着装及床上用品等均由家织布制作,发挥了遮身蔽体,保障生命延续,促进人类文明的历史性作用。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着装由保温向追求时尚、美观发展,家织布的花色品种亦不断增多,彰显出民间纺织技艺在与时俱进中的创新及升华。
丰县民间纺织技艺体现在繁多的工序中,全为手工操作,技巧难度大,技艺水平高,成品种类多。纺织的主要原料是棉花,从轧花、弹花到纺线,从拐线、染线、浆线到扽线、络线,从经线、刷线、做缯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中都蕴含着高超的技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故县内有“插花描云不算巧,纺线织布学到老”之说。丰县家织布多为白布和花布,花布又分为条格花布、方块花布,颜色达红、蓝、黄、绿、黑等六七种之多。服装、被褥、鞋袜等用布为平纹布面,由两匹缯织成;手巾为斜纹布,则由四匹缯织就。纺织工具主要是纺车、织布机,织布机有手搬框和手拉框两种,手拉框织布的速度快于手搬框。
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在女性群体中代代相传,传承方式以家传为主,邻里相教为辅。女孩子一般在十二、三岁便开始学习纺线,年龄稍长即上机学习织布,故持有技艺之长者人数众多,冬春季节里县内便出现“家家织机响,妇孺穿梭忙”的景象。
随着机制布的出现与普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家织布的作用被机织布所替代,纺织技艺逐渐失去了施展的平台。现持有家庭纺织技艺的女性群体,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且因多年不摇车纺线与执梭织布,技艺趋于荒废,保护相袭数千年在人类文明史上功不可没的纺织技艺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