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邳州渔鼓(徐州市)
2018-04-18 12:06
邳州渔鼓早起称道情。是曲艺界最古老曲种。它用咚咚鼓声,凄楚的曲调唱出生活的悲苦,抒发对丑恶的仇恨与抗争,盼望美好日月。相传东汉张道陵创道教宣传教义,人称道情。渔鼓是江苏省北部邳州市濒危曲种。系外来品,一说山东孔子组织门生72大贤,编词宣传儒家思想传来的。二说沿海渔民以哀叹之曲表现生活疾苦而形成的自娱自乐文艺形式,由渔民来邳交往传入的。至唐代已有《九真》、《天承》道曲出现;到宋代道情造出击节用竹板,唱非叙事性道教小段。至金、元、明渔鼓和茼板已成为伴奏乐器。此时群众不满足非叙事性小段,艺人便编唱生活故事道教故事,随着传奇的勃兴。艺人开始说唱长篇故事。明嘉靖时成书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道情一词被渔鼓代替了。清康熙之后有了明显进步和创新。茼板由竹制变成木质,唱腔有了快板、慢板和二六板之分,节奏变平缓为轻、重、缓、急。唱腔由《大韩腔》、《小韩腔》又新增了《靠山红》等5乐曲。清至民国渔鼓有了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渔鼓逐渐发展到顶峰,全市共有演员30多人。分布在邳州北部邹庄、港上、白埠、碾庄等7个乡镇。五十年代以来,不少演员改唱大鼓,渔鼓队伍逐渐减员。九十年代以后艺人弃艺经商、打工,目前只剩2人,偶尔演出。渔鼓制作简单取竹杆1.2米,打通所有竹节,一头用猪尿泡皮蒙好扎紧。手板取木板30公分长,2指宽制2片会击即成手板。演出时演员一手举茼板同时揽长条形渔鼓在怀,另一只手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合拢击鼓,打响茼板入唱。一般坐唱,有时也站唱。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表演。长篇书目有《月唐》、《南宋》等十余部。新编历史书目《大陪送》、《三姓楼》二部。新编现代书目《金陵春梦》等中长篇五部。著名演员韩广仁收徒十多人,后来都成为渔鼓、大鼓著名演员。他和他创作的《大陪送》都载入《中国曲艺志》。渔鼓的价值除有娱乐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孕育了后来出现的邳州大鼓。
2014年“邳州渔鼓”项目被徐州市政府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