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双沟镇志》等史料记载,双沟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八匹马”,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明朝初年的屯兵营时期。当年从双沟到宿迁的皂河共有72个屯兵营地,在双沟附近就有焦家营、王家营、苏塘营等屯兵营。其中焦家营是骑兵营。那里的驻军经常对战马进行操练、摆兵布阵。攻守追杀,双沟附近居民很喜欢观摩,久而久之,就有人效仿骑兵,玩起骑兵追杀的游戏。开始人们两腿夹着一根小竹竿当作战马。后来就有民间艺人用竹篦扎成马的形象,有头有尾有身子,再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就有了红、黑两种彩马的表演,同时配以民间的吹打乐器,欢乐、奔放、热烈、喜庆,深受群众欢迎。直到民国初年,在双沟地区各大村庄都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排演八匹马,活跃在集市、村庄和春会上。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民众生活艰苦,衣食无着。再也无心自娱自乐,此项民间活动几至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翻身做主人,欢乐的心情无法言表,各种民间文艺活动诸如花车子、旱船、龙灯、狮子等民间文艺活动都重新排演了,当时双溪村的村长,民间艺人李明德,经过多方走访,挖掘整理了“八匹马”这个民间舞蹈节目。在双沟地区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证明,睢宁八匹马唯有睢宁县存在且仅分布在睢宁县双沟镇。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八匹马”又称“八匹跑马”,因而舞蹈的主要动作就是跑,以“跑”字贯穿始终,跑出阵式,跑出气势,强调“阵法千变、有序不乱”,演员的间距要相等,红、黑两马要“稳”“晃”“变”“快”成为掌控舞姿须遵循的四字口诀。

八匹马分别由8名演员扮演骑士,衣着彩服,腰系彩带,头扎彩巾。八匹马分别为红、黑两种彩色。竹篦扎成外表红、黑两色彩色装饰。拦腰头尾分开,腹部由一根竹片相连,马头上系有铜铃。表演时,用彩带把竹马系于该演员腰间,演员左手握住缰绳,右手握一支彩色马鞭,表演佐以打击乐、唢呐及歌唱等音乐形式伴奏,用以模仿战马嘶叫,载歌载舞,场面热闹非凡。

八匹马一队的时候,要红黑相间,红马打头,跑“大圆场”“单剪股”“正八字”“卷席筒”等队形;分两队的时候,就跑“双剪股”“跑四门” “龙吐须”等队形。八匹马演出时,对演员的要求主要有“颠、变、轻、狂”等四大特点。

颠:要求演员跑动的时候,身体受上、下颤动,让竹马活起来,铜铃响起来,增加真实感。针对演员在身体颠动的同时,手中的缰绳和马鞭也要舞动起来。

变: 因为演员的动作只有“跑”一种,所以在队形、动作多变上下功夫; 一会儿狂奔,一会儿小跑,一会儿快走,一会儿慢行;一会儿单队活动,一会儿双队活动。队形、舞蹈动作都不断变化,让观众不时就有一个新视点,一种新感受。

轻: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步履轻盈、步子迈得小而匀称,快时不迈大步,慢时也勿停步,根据音乐的节奏而快慢。

狂:在出场时要跑个大圆场,满场欢。特别是表演临近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跑一个满场欢,给人一种 “万马奔腾”的感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匹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特点,并巧妙地吸取了传统戏曲元素(如服饰、道具、人物行当装扮等),尤其是竹马制作工艺,神态逼真,着色明快,对比强烈,色调、纹样、线条无不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特色。不仅舞蹈本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艺人们的智慧创造和审美趣味,舞蹈内容也极具历史文化蕴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民间艺术的价值取向。

上一篇:【传统音乐】徐州吟诵(徐州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桃园皮影戏(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