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邳州运河船工号子(徐州市)
2018-04-18 11:58
运河船工号子是纤夫们为了在拉纤中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而自然创作的一种传统民歌。
隋炀帝开掘大运河后,船工号子开始飘荡在大运河上空。唐、宋、明以来船运业逐步发展,船只增多,人员增多,号子队越来越多,曲调越来越成熟。清代至民国己达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后航运大发展,航运单位船队及私人船只增加快速,出现了职业拉纤队及上船打工的专职人员,船工号子唱响运河两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机动船的使用,人力行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大运河船工号子这种独特民歌喊唱形式也随之消失于波浪之中。但部分健在的老船工们仍然难以忘记过去的拉纤、撑篙、摇橹的艰难行船岁月,更难以忘记曾经伴随他们生活,时时萦绕在耳畔的船工号子,在组建船工号子表演形式时,他们一呼百应,纷纷加入传唱表演队伍中来,以至于这一独特的号子形式至今仍传唱不衰。
运河船工号子作为民间一种传统音乐,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大运河划分, 自盱眙向西进入安徽段,被称为“南河帮”。淮安境内向北至徐州被称为“淮河帮”。邳州与山东接壤,邳州大运河号子主要流布于邳州及运河沿岸的苏北鲁南。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船工号子演唱需要工具(道具)配合,起锚号子:起锚绳索。打蓬号子.布蓬(帆)升帆的绳索。摇橹号子.大橹。绞关号子:绞关。撑篙号子:长竹杆。拉纤号子:纤板、纤绳。
起锚号子紧凑有力,撑篙号子稳健浑厚,摇橹号子简洁明快,打蓬号子苍劲雄厚,拉纤号子幽默随心,绞关号子节奏强烈。
船工号子是喊唱在船上和水边的一种独特民歌。通过领唱人(号头或船长)先唱,众人随声应和、节奏统一、团结一心、各自卖力、动作一致,实现航行轻松的目的。领号人要有好嗓子,反应灵敏,知识面广,有指挥行船能力,还要有威信、有激情、能领出激情,应和人要应声沉稳卖力气。起锚有起锚号,打蓬有打蓬号,摇橹有摇橹号,撑篙有撑篙号,拉纤有拉纤号, 目的不同,道具不同,曲调不同,歌词不同,风格各异。
运河船工号子喊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也有齐唱。各种号子动作也不一样,什么道具就配什么样动作。领唱的歌词有三言的、五言的、七言的,应和人多是“嘿、呦、嗬”单字发音,有时重复领唱人后三个字,不应和长句子。
拉纤号子又分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应和人有时吐一个音,有时吐两个音。拉纤号上水(逆流)浪大时偶尔呼喊无定式自由曲调,显示苍劲刚韧,大多呼喊的还是有定式曲调。河上设闸,下水也要拉纤,下水号全都是标准的闲情性曲调,曲调平稳宜人。
大运河邳州段120里长,夏季汛期短,绝大多数是风平浪小的日子,段内河势落差很小,无急流险滩,这就造成邳州运河船工号子独特的闲情性。船工们都说“闲号”,它曲调优美,词格规整,内容多是闲情夜话,带有江、浙的风雅柔情,具有独特的闲惰性;针对社会的不公,穷人的苦难,纤夫的劳累,船工们发自内心创作出另一个独具特色的调情性号子。用无定式自由曲调, 喊天呼地,倾吐积郁,内容杂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发泄一通后转而自寻其乐,喊唱些打情骂俏的调情内容,以此缓解疲劳,娱悦心底,具有独特的“自由性”;邳州段运河是大运河上的“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船多,以致邳州船工号子兼具南方的清秀委婉和北方的粗犷豪迈的地域文化特点,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主要价值
大运河船工号子是船工内心深处感情的呐喊,它是邳州历史浪花里的原生态民歌。对古代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有历史研究价值;邳州运河船工号子,歌词通俗易懂,直抒情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对研究运河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邳州运河船工号子演唱形式是领唱与应和的两种声部重叠的喊唱,声音粗犷、浑厚、铿锵有力、声调商亢和谐、抑扬顿挫,用以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