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洞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 具体时间无从考证,有据可查是从清康熙九年蒲松龄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幕宾时,途经马陵山,听其传说,并将《三仙洞传说》经过艺术加工,载入《聊斋志异》卷二十一二, 改名《三仙》。

三仙洞传说的原文已无从考证,经过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的也只是现代白话文。

目前,三仙洞传说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马陵山镇周边。

三仙洞传说是优秀的民间文学,是人们根据三仙洞旁边的蟹、蛇、嘏蟆形象创作而出,借助神狐鬼怪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抨击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三仙洞传说的原文己无从考证,经过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的也只是白话文,而文言文录入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中,名为《三仙》。

其主要内容为两个版本,其一,文言文版本:一士人赴试金陵,经宿迁,遇三秀才,谈论超旷,遂与沽酒款洽。各表姓字:一介秋衡,一常丰林,一麻西池。纵饮甚乐,不觉日暮。介日:“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常、麻并起捉裾,唤仆相将俱去。至邑北山,忽睹庭院,门绕清流。 既入,舍宇清洁,呼童张灯,又命安置从人。麻日: “昔日以文会友,今场期伊迩,不可虚此良夜。请拟四题,命阉各拈其一,文成方饮。"众从之。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二更未尽,皆己脱稿,迭相传视。士人读三作,深为倾倒,草录而怀藏之。主人进良酝,巨杯促酹,不觉醺醉。主人乃导客就别院寝。客醉,不暇解履,和衣而卧。及醒,红日己高,四顾并无院宇,主仆卧山谷中。大骇。见旁有一洞,水涓涓流,自讶迷惘。探怀中则三作俱存。下问土人,始知为“三仙洞”。中有蟹、蛇、蛤蟆三物最灵,时出游,人常见之。士人入闱,三题即仙作,以是擢解。

其二,白话文版本:有个书生去金陵赶考,经过宿迁县时,遇到三个秀才,言谈超逸旷达。书生便买来酒,请他们聚谈。三个各自介绍自己的姓名,一个叫介秋衡,一个叫常丰林,另一个叫麻西池。四人开怀痛饮,十分快乐。一直喝到天黑,介秋衡说:“我们还没尽东道主之谊,先叨扰客人一顿丰盛的酒宴,实在于理不当。我们住的地方距此不远,请客人前去住宿。"常麻二人也站起身,拉着书生,叫上仆人一块前去。

到了县城北山,忽然看见一座院落,门口绕着一道清溪。进入家门,见房屋甚是整洁。三秀才喊小童掌上灯,又叫人安排下书生的随从。麻西池说: “过去都是以文会友。现在考期临近,不能虚度了今夜,我有个主意,咱们拟四道题目,用抓阉的办法,每人抓一个,文章完成后方可喝酒。’’大家都同意,分别拟个题目,写下放到案几上,每人抓一个后就在案几上构思写作。二更没完,四人都己脱稿,互相传换着品评。书生读了三秀才写的文章,佩服至极,草草抄下藏到怀里。这时,主人拿出好酒,用大杯劝客,书生不觉大醉。主人便领他到另一座院子里住下,书生醉得来不及脱鞋,穿着衣服倒头便睡下了。

第二天,书生一觉醒来,红日高照,四下一看并没有房屋,自己和仆人睡在山谷里,心中大惊,见旁边有个深洞,水从洞里缓缓流出,惊讶得不知怎么办好。看看怀里,三篇文章都在,下山询问当地人,才知道那洞叫“三仙洞”。洞中有蟹、蛇和蛤蟆三种仙物,最灵验,经常出洞游逛,人们往往会碰到他们。书生进了考场,三个题目都是三仙写的文章,书生因此高中了解元。三仙洞传说以奇妙的构思、奇特的形象、离奇的情节和奇幻的场景,显现出奇谲的艺术风格。作品运用蕴藉深厚、余意不绝的表现手法,以表现理想为主,着重运用艺术的想像、联想和幻想,间接地反映生活。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的人情味。情节以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描摹人情世态,可谓刻画入神,力透纸背。尽管存在艺术上的夸张,却毕竟是生活的反映。作品在这里虚幻并非荒诞不稽、虚无飘渺的空想,它不是把人们引向茫茫太空,而是启发人们深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三仙洞传说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粹,谲幻的场景与奇特的形象互相映衬,由此派生出离奇的情节,产生奇谲的艺术效果;三仙洞传说在艺术风格上形成含蓄和犀利的和谐统一,情节莫不曲曲引出,耐人寻味。幻境和现实的描写穿插得当;具有真情实感,能够把委屈和真挚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写人叙事、状物绘景,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渗透在曲折的情节和 动人的场面里。

上一篇:【传统技艺】 煨汤技艺(武汉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