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小热昏(无锡市)
2018-04-17 14:53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吴语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始于清光绪年间,于。“小热昏”本意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以该词汇命名的曲艺则是“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
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但演员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而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06年5月20日,杭州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
小热昏用地道的杭州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以及"五更"、"四季"、"十叹"等流行小调。
小热昏的演唱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一般都在闹市街头演唱。而且演出时间也没有限制,东边唱了一二小时,见群众不散,继续唱下去;如果人群稀少,就换到西边再开始演唱。演出地点多在船埠、车站、菜场附近,以及农村中庙会、集市之中。演唱前选择一块空地,用白粉洒划一个表演圈,打竹板、敲锣鼓,吸引听众,等人群聚集,便开始演唱。
小热昏多是两人搭档,一个打竹板(俗称莲花板),一个拉胡琴或敲小锣(俗称"狗叫锣")。唱的多是地方戏曲和小调,中间插科打诨讲一段笑话,或替商家做广告。如解放前宁波有爿纶华绸缎店,就曾叫小热昏艺人身穿写着"纶华"两个大字的背心,在街头演唱做广告;也有艺人在演唱中间卖糖、卖棉纱团等商品。
小热昏由于言语发噱,唱句通俗,很受群众欢迎。名艺人有陈长生(艺名小得利),后有陈国安、徐和其、俞笑飞等。50年代后小热昏艺人多半成为滑稽评弹演员,与今天活跃在上海舞台的"轻松艺术"--独脚戏、滑稽戏颇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