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与竞技】安头屯中幡(廊坊市)
2018-04-17 14:02
香河县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唐宋时期,在北运河航运过程中,当时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调整船的航向。后来帆被用在民间玩耍,在玩耍中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改进与创新,才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取名为中幡会。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筒长1丈8尺,控制幡速减轻下垂惯力,幡面衬风,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仗杆衬幡面,飘带美妆幡容。
目前,安头屯中幡已形成成熟的中幡表演动作100多个动作。其中前把幡变换手法有起幡托塔、摘肩托塔、晃肋托塔、托塔盘肘等30多个动作;后把幡变换手法有插剑脑件、插花脑件、左插剑灌耳蹿裆牙件等几十个动作;大挎鼓表演内容有大鼓30调,每调有鼓谱,分连打和摘打。花钹与铛铛、大鼓齐奏、花钹单打,花钹与铛铛穿插对打。花钹分单人打与双人打。还有四人合打、六人合打、八人合打等。
多年来,经过代代中幡传承人的不断摸索、改进、丰富和完善,中幡表演越来越成为最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娱乐项目,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中幡技艺的学习、表演、传承之中,为发展和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