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城固架花(汉中市)
2018-04-17 13:39
据有关资料考证,我国的丝织刺绣工艺,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在有关刺绣的文献资料中确没有架花的记载,可是,在我们收集的架花绣品中不难看出,城固架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也在两千余年以上。一是它的绣品图案的远古性,如它表现“草”和“云”,还有着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迹;二是它的针法,一定要靠布面的纹路来运行,和编织很接近,而编织绣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了。因此,架花与刺绣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三是城固位于秦巴之间,汉中盆地腹部,气候温和,雨量适宜,盛产稻米和苎麻,号称鱼米之乡;在丘陵、山区地带,又是桑和棉花的种植区,为广大劳动妇女纺纱、织布、挑花刺绣,从事副业生产打下了物质基础。据城固县志记载:城固,民“勤耕织”而“善种植”,自古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远在汉、唐时期本县“男耕女织,即开风俗之先”,唐玄宗时绢和赀布同列全国九等之第六,明、清时期最高年产皮棉272.6万斤。故挑花(架花)底布(坯布)大多是窄蔻家机土布、麻布、或经过染坊加染的毛青布。直到解放前后才少量选用漂布(俗称洋布)。所用的线多数是色彩单一的棉线和丝线。染料多数是靛蓝、红花、紫草、石榴子等植物性染料,可以说原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这都为当地村姑农妇挑花刺绣美化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城固架花自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刺绣的工艺,还是刺绣的应用范围,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和成熟期。特别是桑及棉花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在广大农村形成了家家有纺线车、户户有织布机,人人(妇女)会挑花刺绣,这样一个一条龙发展的景况。再从应用范围上看也在不断发展,最早只是妇女在衣服上做点装饰,再到自绣自用作为陪嫁,再将精致绣品作为礼物馈赠亲友,一直到家庭的男人、女人、小孩及老人都能用到架花绣品,从馆藏绣品中来看,根据不同用途,大体可分为四个品类;①床上用品:如床围、帐檐、枕巾、罩单等;②卫生用品;如手帕、小孩围咀、围裙;③服饰:包括袖口、衣领、裤脚、鞋、袜底等;④杂件:包括镜套、裹斗、包袱、香囊、荷包、褡莲、腰带、挂件等。不论是服饰还是日常用品,只要是易磨损的地方都用挑花装饰。这样既达到了美化生活的目的,又延长了布的使用寿命,所以极具广泛的群众性和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根本原因所在。
解放后,因各种因素,广大妇女走出绣房,参加到了各类生产劳动中,刺绣人数大大减少,架花绣品已不多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固文化馆在搜集整理民间艺术品中,共搜集到架花绣品170余件,其中有不少挑花刺绣珍品,极具研究、收藏价值。因此,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县文化馆于一九八二年联合汉中旅游产品公司、县妇联在张骞纪念馆所在的饶家营村召开了第一次民间美术研讨会,共有九位刺绣代表参会,当时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54岁。之后又筹备举办了三次架花刺绣培训班,共培养新人90多人次,开发出新产品10多种200余件,还在县城举办了架花绣品新柞展览。并选出80多件参加了厦门举办的民间美术展销会,被抢购一空。一九八八年,联合国银行代表团来城固考察,县上领导将城固架花“十子图”等5件绣品送给了国际友人,宣传了城固文化,增进了国际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