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盾牌舞(无锡市)
2018-04-17 12:07
宜兴盾牌舞,主要流传在官林镇桂芳村座庄圩、夹沟村等自然村组,属于男子群舞,展示了两军对垒,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该舞动作迅猛,队形变化复杂,战斗气氛浓烈,独具一格。
据传,盾牌舞起源于明初。明开平王常遇春遭冤被害,其部将张衡、陆习避难于现今的官林镇桂芳村座庄圩(音yu)当长工。因该村北临滆湖、东靠马公荡,故常遭湖荡盗匪袭击。于是两将便组织村民自卫抗暴,传授盾牌武术。自此之后,盾牌武术开始在民间流传。
又传,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用盾牌训练士兵。据清修《宜兴县志》引《荡平发逆图记》记载:“贼持藤牌为技长”。曾任太平军“团练使”的蒋顺昌,是掌握军事训练的教官,精通盾牌战术。太平军失败后,他便回到老家夹沟村居住。为了自卫抗暴,保护乡民不受强人袭击,他运用训练太平军的方法,一改队员装束、阵图、鼓乐,昼夜训练盾牌战术,训练出来的队伍英勇威武,盗匪望而生畏。从此,盗匪袭击乡里的事件已基本绝迹。
《盾牌舞》在演出形式上,根据演出场地和演出要求不同而发生变。起初,《盾牌舞》只在广场演出,人数最多时有二百四十人,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阵势,即“蓑衣阵”、“古钱阵”。后来由于参加庙会,需要走街串巷,人多行动不便。因此,人数逐渐减少,那些复杂的大阵势也就失传。为适应在庙会上边走边打的需要,发展了新的阵势,如“一字长蛇阵”(即“过街阵”或“行路阵”)。
目前,最大的阵势有三十二人。舞台演出中,限于舞台空间,演出人数一般又从三十二人减到十六人或十二人。武术性的阵势如“滚阵”,大同小异的阵势如“十字阵”和“三角阵”等阵势以及一些武术动作,均有所删减。古时还有一种非常复杂的“螃蟹阵”,如“四队阵”、“五队阵”、“偏左阵”、“偏右阵”等,能变出许多阵形,现已失传。《盾牌舞》原有二十个阵势:即,“三角阵”、“双三角阵”、“三角滚阵”、“双三角滚阵”、“金钩弯阵”、“荷叶阵”、“十字阵”、“一字长蛇阵”、“单心梅花阵”、“双心梅花阵”、“斩马脚阵”、“四门蝴蝶阵”、“里外阵”、“蓑衣阵”、“古老钱阵”、“螃蟹阵”、“四队阵”、“五队阵”、“偏左阵”、“偏右阵”。目前保留下来的阵有:“金钩弯阵”、“荷叶阵”、“一字长蛇阵”、“斩马脚阵”(即“双喜阵”)等十多个阵。
《盾牌舞》队形紧密。过去教习时,两人仅以一张席的面积为限相博对打,出界为败。三十二人表演时,也仅在十平方米的范围内,舞棍挥刀,互不相撞。由于队形紧密,上盘只靠小臂和手腕的劲将棍在近身挥舞。下盘为了避开上盘的木棍,动作以下蹲为主,经常在上盘的腰部以下蹲跳。上下盘交叉时,一定要擦肩而过,因为表演的面积狭窄,人多间隙小,要做到擦过时互不相撞,动作一定要准确、敏捷。
盾牌舞来源于古代士兵的操练,动作力度大,战斗性很强。许多动作类似戏曲舞蹈中的“双打”、“抢背”、“滚毛”和武术中的扑、跌、跳等。每次演出时,都要把刀磨得很锋利,给人以强烈的实战感。挥刀抡棍时,动作迅猛,力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