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溪村地处牧马河边。村中现有安灵寺一座,据说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现已三易其址,庙上镶有碑石一块,碑文载:先年风雨不调,五谷欠收,众姓人等同立青苗土地冰雹将军神会演戏酬谢神灵,报答神恩。落款是:经理首人刘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仝立。过去当地村民为解决贯溪村渡口船桥维修资金,曾组织“船桥会”。每当春节耍灯时,就由这一民间组织筹备的地围子等节目演出。当地俗话说:“三年不要灯,人死马遭瘟”。灯会有会首、灯头(监使)和会员。会首山群众选举德高望众的长者担任,由他指定灯头,组织安排演口:“灯会的收入就用于修庙、造船和架桥。刘寅是清代秀才,其子刘世秀,孙子刘代儒都是地围子的崇拜者,据刘代儒讲,爷爷刘寅在清光绪年间出任灯会会首;那时地围子十分红火,每年安灵寺庙会和春节都要玩。白沔峡、三郎等地还有城里的县太爷都曾下过贴子。

该村主要住着刘、王、韩、张、李五姓人。据县志及历史资料记载,清道光年间,该村的张天甲、张天胜两兄弟已是地围子的著名艺人。张天甲生于1846年,他戏路宽,嗓音清脆,生、旦、净、丑样样熟练。《坐官》和《王婆骂鸡》是他的拿手戏。由于他饰演《坐官》中的“淮老爷”出了名,群众送给他“淮老爷”的雅号。据其孙张景清讲,1938年正月,72岁的张天甲自觉身体不佳,让他背到村子上演了《坐官》和《王婆骂鸡》两出戏。晚上回到家中才手把手地将《骂鸡》传给徒弟刘代才,终将这出戏保留至今。张天甲的徒弟有韩德焕、刘茂沛,刘代才。韩德焕的徒弟有韩世秀,韩世清,李厚壁。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得家族间竞争日趋活跃,为了光宗耀祖,他们鼓励和支持后人掌握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并把生产、劳动中的典型动作和模仿渔猎活动中的动物姿态吸纳于地围子的舞蹈动作之中。
  如“虾子闹海”、“鳖偎沙”、“黑驴滚鞍”、“青蛙晒肚”、“蝎子过河”、“大拜三拜”、“鸽子旋窝”、“懒婆娘纺线”等。从古至今,凡是身怀绝技的人,都被视为当地最聪明,最有出息的人。不仅是家族之荣,也是全村之骄傲。这也是地围子能长期繁衍尘息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县剧团曾将地围子《鲤鱼招亲》改编加工成山乡剧参加了省、地汇报演出并获得奖励。1957年,老艺人韩德焕师徒五人带着地圈子《柳二姐赶会》参加了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演出集体二等奖和个人奖。1979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地围子的基础上创编子《送郞当义兵》获省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为地围子的发展繁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传统技艺】扬美豆豉(南宁市)传承人:杜学芬

下一篇:【民间舞蹈】安康彩莲船(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