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潼关踩高跷(渭南市)
2018-04-17 11:30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民间传统盛行的一种群众性表演艺术,多在民间盛大节日里山舞踏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表演,踩高跷表演者身着民间盛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着传统戏曲折子,扮演着身份不同,造型各异的戏曲人物形象,表演起来,粗犷奔放,绮丽多姿,诙谐幽默加上鼓锣、镲伴奏、列队穿梭,扭秧歌、叠罗汉。表演更显得轻松欢快,绘声绘色,近前观看龙腾虎跃,栩栩如生,站在远处观赏声情并茂,形色活现,它不仅走村串乡,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的舞台,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直沿袭至今。踩高跷在五虎张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就曾出现,因为它是本届我国古代的百伐之一种,在我国最早介绍的高跷是《列子·说符》篇,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其身,属其径,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亡,巨剑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腿上绑上木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绑定,还能跳跃和舞剑,它还分为高跷、中跷和低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五虎张踩高跷始于汉,发展于明代时期,成熟兴盛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后日趋兴盛。直到鸦片战争中的50多年,其活动一度衰落。民国初年又有所复苏,特别是到抗日战争中及抗战胜利后,驻该村的抗日军队受民众的影响也大搞踩高跷活动(当时国民党师部驻扎该村,蒋介石的次子蒋卫国先生任见习排长),较长时间形成军民联欢,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的庆祝活动中,高跷这一活动形式也曾一度达到高潮。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文艺方针指引下,五虎张踩高跷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近些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及该村的一些文艺带头人的重视和努力,其演技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原来的广阔场地表演升华到2005年的《华山魂》第九章“天地社火”上的舞台表演,受到渭南市领导及专家们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