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起源相传早在黄帝时期,有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里面出现过人扮演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最早文字气己载的龙舞,是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对“鱼龙曼衍”之戏中的“海鳞变而成龙”有着精彩的描绘。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它作为炎黄子孙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龙舞广泛在我国流传。

西关老龙又叫筒子龙,它作为一种民间龙舞艺术,虽然没有历史资料记载,但在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年天下大早,李世民微服到三原体察受灾民情,一路上看到百姓因缺水而双眉紧皱,面无喜色,清河的水也已见底,心中十分忧虑。走到龙桥镇清河岸边,见有一画铺,便进去歇歇脚,看到画铺中堂挂有一幅龙图,那龙画御鸯云驾雾,活灵活现,美中不足是没有画眼仁,于是李世民提笔道:“愿苍龙得睛复生,布云施雨,携我安抚天下黎民百姓,固我社稷江山。”说罢便饱蘸笔墨画上了眼仁,那龙点睛后,变成真龙腾空而起,聚云施雨,不一会儿,降下了倾盆大雨,解救了百姓干旱之苦。百姓无不称颂唐王李世民“画龙点睛”的恩德。从此,为了得到龙的庇佑,年年风调雨顺,三原每年在耍龙前,都要到清河边上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邀请权威人士或德高望重之人前来为龙点睛,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关老龙已经由最初的祭祀活动演变到今天的欢庆娱乐活动,并且成为三原春节元宵佳节社火活动之首。

民国时期,西关老龙这一传统社火节目,得到了国民党元老,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不但喜欢观看龙舞表演,而且还拿出资金,派人到四川等地购买做龙的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关老龙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先后参加了黄帝陵祭祖,陕西省迎亚运会等活动的表演,1989年参加陕西省第2届艺术节暨世界旅游日表演,并获得了特等奖。


上一篇:【传统舞蹈】壮族会鼓(南宁市)传承人:赖承辉

下一篇:【传统舞蹈】壮族九莲灯花手舞(南宁市)传承人:何方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