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汉滨龙舟风俗(安康市)
2018-04-17 10:52
龙舟竞渡是安康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长期演绎在汉水流域。由于安康城区长期是安康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安康的龙舟竞渡形成于安康城区,幅射和影响周边地区,形成共同的风俗。
著名学者董其祥《巴史新考》中:“巴人部族分两大支系,以龙蛇为图腾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叫做伏羲族……”做为以“龙”为图腾的汉水氏族对以“龙”型的器物有崇拜之意。秦头楚尾的安康时而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时而归荆州,时而归汉中。因荆州地有划龙舟习俗,这一习俗也传至安康地域,出土于安康南北朝时期龙舟画像造型便是例证。
龙舟竞渡自北宋成为民间水上竟技游乐活动。安康的龙舟竞赛,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尤其与楚境接壤,共饮一江汉水的原故,因此在此时也已形成风俗。宋代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关于安康龙舟的史料记载也很多。据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兴安知州王希舜《重修兴安州志卷二·古迹志》载:“望江楼:在汉南岸,昔人观竞渡处,今废。”据此可以推出安康龙舟竞渡的时间和风俗盛况至少在明代已具规模且相当热闹。龙舟竞渡当时已提升至官府活动。
《重修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记录:“瑞阳,官长率僚属观竞渡,谓之踏石。”关于龙舟竞渡的盛况,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888年)的《石泉县志·风俗》载:“……鼓乐盈街,红榴绿艾,命索虎符,馈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楼船,敦请长令观龙舟竟渡。男女盈岸,轻舟画艇而载歌舞者,邑中仕绅之家也,……左顾右盼,应接不暇。终日而后骖掉,皆游倦而言旋矣。”
关于安康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的民间风俗有如下两件事做为例证:一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869年),安康贡生刘应秋因被人诬陷参加了反清复明的“复社”组织被捕入狱,后查无实证赦还归里,在贫穷潦倒中迎来端午节,他不愿出门,一个人在家喝闷酒,于是写了《五日》一诗:“烦营情思懒,好意转多违。乘静闲开卷,闻声似款扉。无钱忘渡节,有酒不谋饥。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安康古典籍《一砚斋集》)。二是《紫阳县志?烈女传》载清道光烈女:“吴贞女名金莲,堰坪铺武生正韬之妹,许字大道河许某未娶,婿因龙舟竞渡浮水殁,讣闻女即请奔丧……”
随着时代的演变,龙舟竞渡成为安康百姓广泛参与和热爱的活动。龙舟竞渡便开始定形制、定人数,且出现由龙舟竞渡而增设的其它游乐竟标项目。1932年石泉县《续修石泉县志·风俗志节九·民俗》载:“汉水上制龙舟数艘,舟约载二三十人,挥旗击鼓,各抓木桡齐划,状如矢飞。上下竞渡,投鸭夺标,喝彩之声不绝。邑僚尉具席,敦请长令同观……”。建国前,安康城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三至初六连划四日,数十里内的男女老幼观龙舟,有时形成举火夜赛的盛况。1946年6月2日《兴安日报》记载,当年端午节“竞赛龙舟有十条只,情况激烈,观众如云,河街自西关至小北门,皆为之途寒。”当时安康城区一地的龙舟就有“真龙”和“假龙”之分。真龙即专门制作供龙舟竞赛的船只,形似黄瓜,雕有龙头龙尾及鳞甲,每年只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使用,真龙共6条。假龙则用航运木船筏子临时用彩布装饰而成,固定的有8条,不固定的有13条,总计真假龙舟27条。小假龙(混江龙)若干,不在计算之列。
此外除安康城区每年举办龙舟赛外,沿汉江的如流水口、岚河口、月河口、石梯铺、青套湾等也间有赛龙舟习俗。
20世纪50年代,除民间自发的龙舟竞渡游外,政府也组织群众进行比赛。1958年瑞阳节,安康县人民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安康龙舟赛”,沿安康城江面十余里龙舟竞渡,汉江两岸,观者如林。西安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庆丰收·赛龙舟》的记录片向全国发行。
60年代上半期,每年也有群众自发的龙舟竞渡活动。然而自十年“文革”开始后这一传统民间习俗被认为是“四旧”而中止活动。但是在1977年仍存有安康老龙舟10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991年原县级安康市人民政府在端阳节举行“安康龙舟竞赛活动。”当时有18个来自安康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企业、机关单位的队伍参加比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发扬安康传统文化,打造龙舟文化品牌,2000年6月举办“安康龙舟节”,从而使这一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在新的时代容纳现代因素而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从2002年开始,汉滨区石梯乡青套湾农民每逢瑞阳节便自发在流经的汉江水面举行“青套湾农民龙舟赛”。2005年由石梯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已连续五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