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瑶族长鼓舞(广东省清远市 国家级)
2018-04-16 15:19
【名称】:瑶族长鼓舞
【类别】:传统舞蹈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以两鼓对接,中腰较细,可以握持,两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舞蹈动作矫健粗犷、生动活泼、神奇怪异、充满想象力。按表演形式分,瑶族长鼓舞包括“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种类型。按表演人数分,它又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桩”、“矮桩”之分。
江华瑶族长鼓舞在瑶族地区是观众最多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它以“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展示了动人的曲线美,反映出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连南瑶族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它是隋唐时期排瑶祖先迁徙到连南时带入的,其后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流行起来。这种长鼓舞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之分,逢到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和耍歌堂的日子,排瑶民众都会聚集到村前旷地或收割后的田野中,吹着牛角、敲动铜锣、跳起长鼓舞,以欢庆节日。富川瑶族长鼓舞场面壮观,竹笛吹奏出优美的旋律,吹芦笙者边吹边跳,打大长鼓、小长鼓和小锣者按照音乐节奏击拍,同时喊号子增加气氛,笛、芦演奏与号子声形成多部和声,高亢激昂、振奋人心,将活动推向高潮。
瑶族长鼓舞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排瑶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原始宗教信仰。它将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学、宗教等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平地瑶独具的长鼓舞文化,具有历史文化、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鼓人越来越少,表演艺人日益递减,舞蹈面临衰落危机,急需抢救保护。
小长鼓舞原也称长鼓舞,为粤北连州过山瑶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对本民族的图腾崇拜与祖先的敬祭信仰,多在盘王节、春节或喜庆丰收、祭祀先祖“还盘王愿”以及一些祭祀礼仪中表演,以示对盘王和祖先的敬祭及迎祥纳福的祈愿。
小长鼓舞表演多在厅堂或寨门坪进行。一般由一男一女共同表演,他们各执一小长鼓,两人同站于一米见方的八仙桌上,面对面相向而舞,以屈膝进行。因为八仙桌面上位置局限,表演者的动作必须准确吻合,相互默契,每转换一个位置须则身而过,贴身而舞。有时会在原有八仙桌的上方再加一张八仙桌,两人在其上面进行表演,难度更大,从而显示表演者的高超的技艺。
小长鼓舞表演时,演员两膝弯曲,左手握鼓中间,表演中以不同手法翻腕转动,右手指掌拍鼓两端。舞蹈动作有“盖地莲花”、“雪花盖顶”两个基本动作。舞蹈套路分“高桩”、“中桩”、“矮桩”三种打法,共六折三十六套动作,七十二层。所谓三十六套,指的是三十六个动作,表演时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逆时针方向依次打一遍。打完后,再按南、西、北、东四个方位,顺时针方向依次再重复打一遍,则谓之七十二层。而三十六套、七十二层每一动作与位置的转换,均靠“盖地莲花”与“雪花盖顶”两个基本动作连接和过渡,构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动势规范。舞时有锣鼓、萧笙、唢呐伴奏,曲调多以盘王歌调或“天鹅过岭”等,时而配以引声高歌,以唱盘王歌为主。
舞蹈动作的名称及所表现的内容与动作,均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有关。例如“雪花盖顶”取自自然界现象“种树”、“砍树”、“背树”、堆”等劳动生活;表现日常生活的有“穿衣”、“穿裤”、“围腰带”等;表现盖房子的“平整屋地”、“量屋地”、“抬石”、“落地脚”、“上门架”、“行墙”、“剪刀架”等;还有祭祀活动的“敬主”、“单、双拜”、“作”等。
小长鼓舞的道具小长鼓,长约80公分,鼓身细长,呈两个喇叭倒接形状,用泡桐木挖空心制作而成,两头蒙上兽皮,两端鼓面直径各为约12公分,鼓中间腰径为4公分。鼓身绘上色彩龙凤或花纹图案,两端系上丝绳装饰,或系上铜钱,或鼓筒里放入少许铁沙,稍一举动,发出沙沙响声和铜钱的金属声。
小长鼓舞以独特表现形态,形象反映了瑶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情形,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虽经千年洗礼而不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小长鼓舞却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不少套路也已失传,急待引起重视,进行抢救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