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南漳阴锣鼓(襄阳市)
2018-04-15 13:13
“垦荒锣鼓”又称“薅草歌”,起源于“刀耕火种”时代,距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楚人在“开生田”中,漫山遍野垦荒,然后点火烧荒,劳作的人群对着大火,敲锣打鼓即兴演唱,这就是最初的“垦荒锣鼓”。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开生田”中田间劳作时必需的文娱形式。明清两朝,鄂西北山区的府志、县志里大都有农民“耕山犁水,终岁勤劳,击鼓讴歌”的记载。
“垦荒锣鼓”的演唱内容非常丰富,唱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既唱婚姻爱情又唱农业生产常识,垦荒锣鼓的句式繁多,通常分为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十二字句等。
垦荒锣鼓分为阳锣鼓、阴锣鼓两种类别。阳锣鼓指田间演唱,让人们减轻疲劳,让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起来,调动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阴锣鼓主要是唱丧歌、唱孝歌。不论阳锣鼓还是阴锣鼓,都以连山号子、满山号子及快板、中板、慢板、平板等各种节奏来调节人们的情绪,这些调式俗称“九腔十八调”。
目前在南漳县西南西北山区广泛传承着原生态垦荒锣鼓,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已成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