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南京吆喝 (南京市)
2018-04-15 10:11
“卖——五香鸡蛋” “卖——冰糖球”“修理洋伞补雨伞,还有洋伞拿来修理……”这些半唱半说、迂回婉转的吆喝声,伴随着一代代南京人长大、老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已经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在每个周日的下午,如果你来到甘家大院,一定会听到“南京吆喝第一人”刘奎龙的各种吆喝声,让你找回当年穿梭在小巷子里的各种声音,找回记忆中的“老南京”。
收集了23种吆喝声
刘奎龙是南京市非遗项目“南京吆喝”的传承人,他不仅会表演南京白话、南京吆喝,还会南京白局、相声、评书等曲艺。他从14岁学艺,如今已经75岁的年纪了,但依旧精神抖擞地活跃在舞台上。他告诉记者,自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了23种韵味十足的吆喝声,而这些吆喝声随着行当的消失,大多已经绝迹,再也听不到了。让刘奎龙最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京朝天宫和夫子庙一代,经常会有卖梨膏糖的生意人,“他们会挑着一个小箱子,在热闹的地方坐下,边拉手风琴边高声地唱:‘小小扬琴四格方,来到贵地先拜访,一拜亲朋和好友,二拜老师与同行’。之后再把梨膏糖的配方和特点唱出来,大家都会被歌声吸引过来。”
谈起如何与南京吆喝结缘,刘奎龙说起了一段年轻时的往事。“从小我就对曲艺感兴趣,那时我学说相声,要找‘包袱’。用普通话说人家不感兴趣,我试着用南京白话说,夹带着南京吆喝,结果那个节目一炮而红。”为了能学到原汁原味的吆喝,20多岁的刘奎龙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模仿各种吆喝叫卖声。而有一位扎簸箕的老师傅,是这一带有名的金嗓子,声音特别洪亮动听。刘奎龙便天天跟在他后面偷学叫卖声,这位生意人起初很不解,问道:“你是不是想学这个行当啊?想夺我的饭碗啊?”刘奎龙连忙解释说:“我喜欢说相声,你的吆喝声特别好听,我想加到我的相声里。”说明了原因之后,那位老师傅便答应教他如何吆喝。
将“南京吆喝”喊向世界
因为把南京吆喝加入到自己的相声中,刘奎龙成了亲朋好友心目中的“明星”,而他更是将“南京吆喝”推到了世界的舞台,十多年前,为了配合北京申奥,刘奎龙给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萨马兰奇竟然给他回信了,之后两人便展开了多年的书信来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萨马兰奇还特地邀请刘奎龙来北京与自己见面,刘老当场表演了《吆喝小调迎奥运》,在萨马兰奇面前展示了南京吆喝。2010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夫人来到南京,他的夫人和女儿来到甘熙故居参观时,也特地观看了刘老的南京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