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南京风筝 (南京市)
2018-04-14 15:24
南京人放风筝习俗源于六朝
放风筝的习俗至少起源于战国时期,据《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另据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可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制作风筝,而且还将风筝用于军事目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纸张的大规模应用,风筝的军用功能减弱,日渐成了民间的娱乐工具。
据《南京民俗志》记载,南京人放风筝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公元549年,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侯景围困在南京台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正当彷徨无计之时,大臣羊侃突发奇想,建议把求援诏书捆在风筝上放出城外。后来因为风筝的高度不够,此计才没有成功。但此事说明当时在南京已经有放风筝的习俗。
在古代,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和各种灾害的侵袭,于是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放上天空,故意把线扯断,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可以带走一年中所遇到的“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的目的。人们对放掉的风筝,则不可拾来重放,否则会沾上“晦气”,这种民俗,称之为“放断鹞”。这在曹雪芹《红楼梦》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庄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即有记述。文中写道,正值林黛玉、史湘云等在怡红院填柳絮词,众丫环见有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窗外的竹梢上。当紫鹃想把风筝拾起来时,探春阻止说:“……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古老的“放晦气”民俗,反映了先民们有趣的娱乐和朴素、善良的愿望。
明清之际南京风筝新、巧、奇
明清是风筝大发展的时期,明代颇负盛名的剧作家梁辰渔善扎风筝,尤以扎凤凰风筝闻名于世。据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有一次他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虽有夸饰之辞,但可见其制作的风筝格外精致、逼真。曾在南京出土的明天启年间(1621~1627)青花瓷瓶上,有一幅孩儿戏筝图,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晴空万里之时,竞相追逐嬉戏的场面,其中一个神气十足的孩子洋洋得意地手牵长线的风筝纵情奔驰。
清代,南京艺人所扎风筝式样不断翻新,愈扎愈巧。《金陵岁时记》载:“吾乡每岁届清明节,放风筝者麋集南京城外之雨花台……今人巧制不一,有龙、鲢、蝶、蟹、蜈蚣、金鱼、蜻蜒、蝉、鹰、燕、七星、八角、花篮、美人、灯笼、钟、板门、胡子、老双人诸名翱翔空际,宛转如生,复加响弦其上,足以极视听之娱。”风筝还可用以观赏、收藏。正如清末上元人张汝南的《江南好》词日:“江南好,最好是风筝。折蝶风前舒软翅,磨鹰之际转雄睛,绝技擅江城。”又文曰:“纸鸢俗呼风筝,翅软蝶可折叠而藏,磨鹰能旋转空中,不异真鹰。其它皆巧妙,独此两种尤佳。”可见,当时风筝制作工艺相当精巧,可张可折,可以放飞,可以收藏。
南郊祈福,南京人的风筝传统
每到清明节,老南京的风筝爱好者们都会聚集在城南雨花台、城东明故宫一起放风筝迎接清明节的到来。清明前后,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因为此时有风,但又不似夏天般猛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到清明时节,青少年们就会三两结伴,带着自己精心扎制或从小商贩手中买来的风筝,赶到城头或者集中到南门外雨花台一带去放。地上牵线者熙攘奔走,天上各色风筝争奇斗艳,御风飘舞。众多观众仰头扬手,欢呼不断。有诗称赞当时的情景:“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上世纪30年代,南京市还在雨花台举行过多次全市性的风筝比赛,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老南京人放风筝,是蛮有讲究的,也有“放晦气”的习俗。从前还有一种说法:一年放风筝,只能放到清明这一天,清明后要是再放,就要被认为晦气了。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么多顾忌。
制作风筝的材料很多,南京人一般用细细的竹篾片扎成骨架,再糊上薄绵纸。常见的小型动物风筝有燕子、老鹰、蜈蚣、蝴蝶、鱼等,人物风筝则有熟悉的孙悟空、天女散花等。风筝上的图案有画上去的,也有印刷上去的。当时最常见的、最简单的风筝是“瓦片”,两根细竹片交叉,上面覆以纸张,后面再拖个尾巴。有的地方把“瓦片”称作“二百五”,大概是取其憨头憨脑、在空中左右摇摆之意。平常人家的小孩子都放这种简单类型的风筝。
南京制作风筝的技艺极高,不仅结构坚固、骨架轻盈、起飞平稳,而且形象逼真、造型优美、富有乡土气息。如今,在南京城南及夫子庙一带,还居住着许多风筝世家,他们所扎制的风筝自成流派,各有千秋,使得南京放风筝的民间游艺活动得以代代传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