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南京提线木偶 (南京市)
2018-04-14 15:21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已流行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它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木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布袋木偶,即套在手上的,也叫指头木偶;二是杖头木偶,是木偶在上,人在下,用三根棍子来操纵的,又叫托偶;三是提线木偶,是用线吊着的,也叫吊吊戏,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脚、腿等处缀着丝线,表演时由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故又称线偶、线戏,或叫悬丝木偶。曾有对联概括过三种木偶的特色:“布袋木偶”——布衣手掌,千军万马;袋子身装,六欲七情。“杖头木偶” —— 不分老幼,行皆凭杖;休问是非,动辄摇头。“提线木偶”——幕后其人牵线索;台前木偶整衣冠。可谓是形象至极。在历史的长河中,精湛的木偶技艺表演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不仅具有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也凝聚了民间艺术家的无穷智慧。
南京提线木偶,可追溯到南京木偶剧团的前身——双福堂提线木偶戏班。在当时,它是国内十分有影响的艺术表演团体。建国前后就在江苏省内、夫子庙等地区演出,主要以传统京剧为主。后来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创新,上演了许多民众喜闻乐见的神话剧、现代剧、儿童剧和童话剧,并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表演风靡一时,至今仍有不少老南京人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十年“文革”期间,南京提线木偶戏一度停演。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优秀的提线木偶艺术家如原木偶剧团团长焦鸿鼎等人相继辞世。副团长焦鸿举也因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而无法演出。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提线木偶戏的演出活动逐渐恢复。由原南京木偶剧团主要演员王茂才和薛锦霞领衔主演的一系列经典木偶剧目,让这一特色剧种与民众重新见面。他们的表演,几乎场场爆满,掌声不断,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南京木偶戏流布于江苏各地,主要存在于老城南的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今天,它主要保存在南京民俗展览馆和各种民俗文化艺术节的表演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