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翁氏宗谱》记载和老人相传,仙里翁姓原居住北方,先辈早就有纪念“王昭君和番”各民族和谐团结娱乐表面节目——跳马灯。唐代中期,翁承赞公南迁莆田,彦国公迁台州后又迁婺州,应龙公迁黄雾。元明之际,法三公迁括苍雅里。清康熙年间,翁佛忠公迁居仙里。迁来迁去,跳马灯从未间断过,迁到哪里马灯就跳到哪里。乾嘉年间为活跃农村文化,习武秀才翁开业公练武时尤爱练马术,自然他就更加爱好马灯。根据西汉元帝竟宁元年《王昭君和番》历史故事创作排练跳马灯这个娱乐节目。这样每年新春闹花灯时,马灯戏与南方的采茶灯戏、板龙等遥相辉映。到了道光年间,为使闹新春既热闹又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发生伤害事故,翁庭玑公特别吩咐云罗、云纹两个儿子,把乃贤、乃滨、乃勋、和乃元、乃亨、乃贞六个孙子分成两组,各自负责马灯和采茶灯,互相开展竞争,看谁表演得好。因此,使仙里村的闹元宵更加热闹,把元宵灯会推进到新阶段。

仙里马灯独有特色

锣鼓响,长号吹,四个大将带领王昭君姊妹丫环、和番太臣毛延寿等人物出场表演。仙里马灯共有9匹马,除了王昭君的大红马,还有她姐妹丫鬟和四个将军的黄马、紫马、青马、黑马。为王昭君牵马的叫马宝,他在喂马、牵马过程中有许多翻筋斗的优美动作,另有和番大臣毛延寿和王昭君姐妹演唱的《马灯歌》。灯队边唱边跳马灯舞,编队队形有大团圆、串门东、四角崁梅花、编篱笆、半个月、团圆陈、双开门、团圆陈、金交剪、小盘龙、大盘龙,马破槽、龙门阵、回头阵等。中间又穿插了《马灯歌》、《正月里》、《送灯》、《新年到》、《八仙过海》和旗头歌等,载歌载舞,眼光瞭乱、目不遐接,令人赞叹。

所以仙里马灯表演特点是融艺术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加上队员们集资一万多元购买的精美行头,使马灯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因此,仙里马灯队到城乡各表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马灯制作技艺对于马灯表演非常重要,现任制作师傅是翁康军。他和他的父亲翁任余是北乡有名的篾匠之一。他还兼任领头的旗手。他的师傅叫朱渭雨(已去世),绰号叫“麦袋”,制作的马灯很漂亮。而渭雨的师傅叫“蛤蟆袋”。马灯表演中扮演马宝者特别重要,现年93岁的翁培军是一个个子瘦小非常机灵。他扮演马宝将近70年。是仙里马灯的主要传承人。他还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抗战时期他边表演马边灯宣传抗日救国;解放战争时期,他为作为游击队领导人张志清的交通员,1949年初,曾以跳马灯为名,送情报到宣平县南乡(今丽新乡)准备建立处北县民主政府。所以,仙里马灯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马灯新生

共和国成立以后,仙里村曾几次跳过马灯,欢庆解放和进入社会主义,终因受“左”的思想干扰,马灯队办了三次都被“叫停”,到了文化大革命,所有马灯、杂灯、板龙等全被作为“四旧”一扫而光,所以现在仙里仅找到马灯队员私自珍藏的两只戏装木箱,四盏古代灯具和一只破鼓板,当作文物。这次找出来准备展览。

改革开放春风刮到大姆山下,仙里马灯终于得到新生。扮演马宝的翁培君当年70岁,他象十几岁的小伙子,积极带头恢复重建马灯队。他回忆抗战初期的1938年,共产党员、指导员曾涛在仙里发展北乡第一个共产党员陈天顺,建立北乡第一个党支部,他参加过太平经济实验区创建的开荒和消费两个合作社,他又参加了共产党。他认为股份制的办法好,可以用老传统的办法来办马灯队。1980年春,在他的带领下,村员自愿报名集资参加马灯队,民主选负责人,当年集资跳马灯,当年收入购买服装锣鼓器具。归还投资结算开支,然后再分红。这样年年结算,既有积累又有分红,队员很高兴。五个负责人带头艰苦工作,坚持推行股份制,实行民主管理,这三条是基本经验。2000年,参加了莲都区走进新世纪民间文艺大会,仙里马灯荣获了金龙杯一等阵容奖。2008年,在全乡体育节仙里马灯表演大受欢迎,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马灯专题节目,第三天马灯队的大幅彩色照片刊登在《丽水日报》第一版。2009年在全乡农民体育运动会上省、市、区领导人赞扬了仙里马灯表演。 

上一篇:【民间文学】牛头宗的故事 (南京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万安脸子会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