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吊桥缸炉烧饼传统制作技艺(河北省)
2018-04-14 13:26
吊桥缸炉烧饼是乐亭县传统小吃,到现在仍被乐亭人所青睐。据考证,缸炉烧饼起源于公元1865年,当时,在乐亭县城北街有一位经营面食的师傅,名叫石老化,他在做包子、饺子的同时,不断摸索、利用肥猪肉和白菜帮等尝试着配制成菜馅做成烧饼,然后放在吊炉里烘烤,烤出的烧饼却很好吃,风味独特,就开始在铺面销售。因烧饼味美价廉,十分畅销。之后,他为了提高烧饼品味和烤制效率,又反复琢磨,不断改进肉馅的调料配比,特别是经人指教利用水缸做成缸炉,以缸炉烤制而取代了吊炉。这缸炉烤烧饼火头匀、炉壁上贴得又多,且烤出的烧饼色泽焦黄,外酥里嫩。因其物美价廉,十分畅销,当时各饭店纷纷效仿,唯有乐亭吊桥饭店得其真传,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乐亭县吊桥饭店仍然以生产缸炉烧饼而著名。目前,吊桥饭店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吊桥缸炉烧饼的生产工艺则被原吊桥饭店的一名员工传承了下来,自办的缸炉烧饼作坊生意兴隆,供不应求。
乐亭吊桥缸炉烧饼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师带徒,一个师傅可以招收一个徒弟,也可招收多个徒弟。旧时代,每个徒弟要跟师傅学习三年,在三年中要学会配料、制作和烤制三项工作,不但有制作技术,还要积累制作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缸炉烧饼制作工人,也才能独立地进行缸炉烧饼的烤制。新中国成立后,吊桥饭店实行了公私合营,师徒关系已经不是很严格,但是仍然有不少青年人被分配到缸炉烧饼制作车间,跟着师傅们学习缸炉烧饼的制作技术,使缸炉烧饼制作技术得以传承下来。
制作缸炉烧饼的面、馅都非常讲究。烧饼的馅是用上等的五花猪肉、加少许大葱和白菜、配上佐料;面为油酥面,包制后沾上芝麻,再贴入缸内。烤烧饼火侯最技术,火大了烧饼会烤糊了,火小了烧饼贴不住就会滑下来,因此这火候极难掌握。缸炉烧饼个头不大,吃起来香酥宜人,其工艺却异常复杂,是乐亭饮食中实实在在的一个绝活。乐亭缸炉烧饼制作工艺要掌握三功 :烧炉,所谓缸炉,即通常用的陶瓷大缸,纵1着打去少半,横卧成炉,用泥抹严,用炭火或洋槐树干枝,烧到炉成暗色,大约达100℃,停火用水刷炉,将做好的烧饼逐一用手背托贴在炉壁上。因炉壁有一定热度,烧饼即粘贴上面,上煎下烤,使烧饼熟透,放出芬香气味即成。烧炉火忌暴又忌弱,暴了烧饼易糊,弱了火力不足,烧饼会加生。刷炉要看炉壁色泽,温度高处要多上水降温,低要加火增温。掌握温度无法使用温度计,全凭经验看炉色;包剂子,“斤水面在下,4斤油面在上,在面案上撰成拟纸薄片卷起捏成162个剂子,大小要匀,再撰成园皮,从香油中捞出肉馅包后拍扁。装馅要适量,掐口处不能漏油,否则就贴不住炉壁。包好拍扁后的烧饼要在不贴炉一面蘸满炒好的芝麻,以备上炉;上烧饼,即烤功。烧饼做好,用手背一个个送卜炉壁,每炉要上80余个。个个挨紧贴匀。此时炉壁温度非常关键,温度低,烧饼贴不住掉在炭火里就成废品。温度调节要靠炉门铁帘,温度高了打开帘,温度低了关闭帘,每炉要烤两个多小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炊具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吊桥缸炉烧饼的传统制作工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饮食消费的逐渐多元化,吊桥缸炉烧饼渐渐淡出了青年人的视野。由于受特定工作环境、工作量以及经济利益的影响,吊桥缸炉烧饼的传统制作技艺鲜有年轻人问津,这门精湛的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断代危机。为了抢救这一传统技艺,乐亭县采取了多种措施使其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成立了吊桥缸炉烧饼加工厂及连锁总店,招收徒弟二十人进行传、帮、带,全面教授吊桥缸炉烧饼的制作技艺;2011年,被唐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