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是由冀东民歌逐渐形成为冀东秧歌戏(蹦蹦戏),由于历史的前进,又从秧歌戏逐步发展到对口莲花落,从对口莲花落到拆出小戏,又从拆出小戏进化到大口落子,从大口落子发展成平腔梆子戏,然后改成现在的评戏,迄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

评剧和姊妹剧种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从整体而言,不管是剧本、音乐、唱腔,道白、角色的形象都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剧目的题材主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以评论现时社会为主。从剧本的创作,她是产生民间,来源于生活,尽表百姓事,体现人间情,她直接反映平民百姓喜、怒、哀、乐,表达普通民众的愿望和心声。即通俗易懂又富有庶民的哲理、大众的精神,体现出人与人朴素的感情,因此丰润评剧有着深厚的民众性,有着社会化、通俗化、人性化。

评剧的行当和角色是评剧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她根据扮演剧中各种不同的人物来划分行当。从类别上分生、旦、净、丑四个总的行当,每个行当中又有更细密的分支。如生行里面又分老生、小武生等。细分又分为扇子生、穷生、武小生、娃娃生等。旦角分为老旦、花旦、彩旦、青衣等。净行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脸,她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等。丑行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花脸,她分为文丑、武丑。

评剧在舞台上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演员是通过自身的形体动作(身段)、声腔演唱、读白等。所以就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化动作,形成了演员的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功夫,五法乃手、眼、身、法、步五种表演技巧的方法。其中唱指唱功,念指读白,做指形体表演,打指武打。

演员在表演人物时,除了用演唱的方式来抒发感情外,还要有对话和独白,那么这些对话和独白就是评剧里的语言,也就是行话里的念。评剧的“念”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加上地域方言形成了评剧读白的特点。

评剧早期的化装简单粗糙,因为都是在日光下演出,主要

是显出黑白分明,所以旦与生行均以黑烟、粉脂涂抹。后来因为社会的进步,有了灯光(以前是汽灯)。再后来有电,有了舞台灯光再加上色片,化装改用油彩妆,各种行当和角色化装的程序基本相同。

唐山落子演变成平戏,平戏的内容仍然是唐山落子。从1923年“平戏”进入北京演出被北平的“平剧”砸了场子,革命先驱李大钊出面调停,把“平戏”的“平”字旁边加一个“言”字旁后,百年的唐山落子从此有了自己名字,从那时起“评戏”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剧本量大而且也比较严谨。行当齐全,唱念做打的四功与手眼身法步的五法都有突飞式提高,人物性格表现明显。特别是丰润紫草坞村的魏荣元老先生创出了评剧老生的唱腔,使评剧唱腔更加丰富,使剧中人物更加有力度。从服装、道具、舞美 到乐队的文武场也都逐步向现代进展。文场上的弓弦乐,从原来的小瓢板胡增加了大瓢板胡,专门为老生伴奏,还增加了评剧二胡、二胡、低音。拨弹乐器从大三弦又增加了琵琶、中阮、洋琴。管乐上在唢呐、笛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笙。整个乐队弓弦、弹拨、管乐、高、中、低齐全,乐队浑厚有力。武场从原来没有底鼓和板,增加了底鼓和板,又增加了大梆子,使乐队加强了板眼的力度。

在丰润这块大地上,丰润评剧家喻户晓,老少皆唱,就是在去地里干活,扛着锄头也要哼上几句大口落子。她是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地域文艺表演形式,既以学习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表演形式,又保留了清晰、活泼、质朴、自然的地方风味和特色,因此,丰润评剧艺术的演出形式具有民族化、民众化、普及化的特征。


上一篇:【传统技艺】蜂蜜麻糖制作技艺(丰润)(河北省)

下一篇:【传统技艺】吊桥缸炉烧饼传统制作技艺(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