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曲艺】平湖钹子书(国家级)
2017-03-31 13:27
平湖钹子书,又称“说因果”,曾称“农民书”,1956年定名“平湖钹子书”。据《松江县志》记载,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道光末年传入浙江平湖县,衍变为浙江独有的曲种。有说有唱,分“开篇”和“正书”两类。用平湖方言说唱,唱词通俗生动。曲调节奏明快,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之分,具有简练、纯补的地方特色。传统曲目均为一人表演。“钹子”(行话称‘响子’)为民乐打击乐器中之小钹的单面及一根竹筷,演唱者自行击节伴奏。
平湖钹子书是江南吴语区特有的曲艺形式。据《松江县志》记载,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现今主要流传于浙江平湖一代,上海西部亦有保留。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说有唱,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58年,正式定名为平湖钹子书,列为浙江省地方曲种。
在漫长的岁月中,聪明智慧的民间说因果艺人创作出了一百四十余个平湖钹子书曲目,其中长篇书目有近一百个,每部书可说唱数月,给浙北及上海松江等十来个县(市、区)的人民群众带来欢乐,曾是这一地区最主要、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钹子书曲目中褒忠贬奸、弘扬民族正气、与人为善的主流内涵,一直是流行地区人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教材。
演出的曲艺形式有单片和锣鼓两种:单片,即钹子书,演出形式简便:一只钹子,一根竹签,一把折扇,一块静木,无其它伴奏乐器。演出都为单档,1962年后始有女徒登台。锣鼓,演唱者左手执小铴锣,右手在胸前挟一小扁鼓,边敲边唱,也称“铴铴书”。据初探,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的“社日祭神”,主持这一祭礼的是“太保”(官名,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平湖和松江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按时结社,举行祭神仪式,相传,这是古代历史的沿袭,故又称“太保书”。艺人也叫“太保先生”。
在说书时为了适合书中的情景,有必要加入口技,加深对听众的艺术感染力。说书中的口技,一般都是艺术模仿,但有一定的技巧,要熟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才能模仿得相似,使听众听后感觉到真切,入耳动听才有衬托书情效果。一部书中口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击鼓、敲锣、放炮、打枪、刀枪声、马嘶、虎啸、鸡啼、狗吠、火车声、汽车喇叭声、钟声、开门声、橹声、刮风、雷电下雨、武将吼叫等等,都是用口技艺术充入书中,使书说得更生动更直观。从理论上讲口技是说书中的绘声,因说书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说,口技是传统钹子书艺术中一种具有独特效果的艺术手段。
平湖钹子书2007年底被文化部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