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这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撰写的楹联,悬挂在江南贡院的龙门牌坊两侧。

位于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的江南贡院,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如今是中国最大的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专业性博物馆。无数莘莘学子曾在这里激扬文字、崭露头角,从这里开启了为官之路,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运行千年,凝结出了科举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江南贡院,一起聆听它的故事。

被称为古代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比此前任何一种选官制度都更加公平与公正。科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努力进入仕途、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为国家吸纳精英人才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江南贡院曾占地30万平方米,考生号舍多达20644间。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古人在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针对考生、考官、考场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规定。

为了保证考生报考材料真实,人品德行合格,古人设计了多种制度,如廪保制度、联保制度、派保制度等。即使考生以后出仕为官,如果在这一环节出了问题,保人仍会受到牵连,并被治罪。

廪保制度是由领到国家助学金的同乡秀才、地方官员、四邻作保,因为他们对于考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最了解,所以最有发言权。联保制度是由一起考试的五名考生相互作保,如果发现某考生有问题但其他人没有报告,其他人将承担连带责任。派保制度则是由官府派遣与考生无亲无故的外地人,悄悄在考生住处附近租房,监视考生的日常起居生活,看他有没有不好的习惯,甚至会故意找考生的“茬”,看他反应如何,以此考察考生的人品德行。

为了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杜绝科场舞弊,古人曾从考官人选、委派方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主持乡试的官员,称为主考。主考分正主考和副主考,由皇帝亲自选派。同考官的职责是分房阅卷,故称为房官。清代,除顺天府之外各省的同考官,起初在本省科甲出身的官员以及邻省进士出身的推官、知县等人中选任,从雍正时期开始,不准选用本县现任知县,只能由邻省在籍候选的进士、举人中,选拔品行和学识皆优的人来担任。又因为“两省接壤之地、居址相连,不无亲朋往来,素相交好”,为避免发生“暗通关节”,进一步明确规定附近三百里者不得咨送。

主考官赴任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携带过多的随从,不得与外界交接,更不准游山玩水。主考官一旦进入主考省境,立即先送至城郊接官厅,途中以监临官的封条封贴轿门,抵达居所后再封住馆门,以防有人接近主考官。

对考生的严格考察,确保了其品德与才学兼得;对考官的重重监督,要求其廉洁奉公,不为一己之私。

上一篇:【民间文学】大报恩寺的传说 (南京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迁西皮影(唐山市)